河水上滑過一對對盾牌和長矛
她不再相信這是人們的天堂
眼看著太陽落了下去
這時候不必再有愛的詩句
全世界就在那裡
早已拉下了離別的帷幕
今年八月,人工智能「微軟小冰」在中國《華西都市報》詩歌專欄發表了上面這件作品〈全世界就在那裡〉。看來,微軟並不打算讓小冰在出版一本詩集後收手,反而把這個受爭議的案例再次展示在人們面前。
幾個月前,小冰在數個網路平台發表詩作,但直到微軟公開這件事,沒有讀者發現小冰不是人類。根據微軟,小冰的學習基礎是五百多位中國現代詩人的作品。訓練過程中,科學家設置了多個檢查點,目的是校正小冰當前的學習成果,並在校正的結果上繼續訓練。當科學家認為小冰的作品達到某個水準,他們把作品陸續發表在網路平台上,讓公眾驗證它的創造力。這個實驗大獲成功,卻也招致批評——人工智能又不是人,隨機的排列組合怎麼會是詩!
的確,「人工品」一詞容易使人聯想到手工製的器具,但它在美學中的用法更加寬泛,即人類勞動的產物。一陣風吹過沙灘,令沙子的排列顯現出一首詩,這首詩並不是人工品,因為沒有任何人類勞動參與其中,它當然也不會是藝術品。嚴格來說,它也不是詩,只是看起來像詩罷了。
人工智能和美學有什麼關係?
美學家一般同意,只有擁有心靈的事物才能生產人工品。有趣的是,他們也認為,即使火星人在生理構造上和人類非常不同,只要他們擁有和我們相同或相似的心靈,火星人也可以生產人工品。而且,如果在這些人工品中有著我們所說的藝術品,美學家也不會感到意外。這裡,「人」是以心靈的功能,而不是以物理的或生理的構造來分類的。就像硬幣、紙幣或比特幣,雖然材料不同,但它們擁有相同的交換功能,因此都是貨幣。這個看法也可以應用在人工智能上:如果人工智能擁有和人類相同或相似的心靈,則人工智能可以生產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
小冰那些看起來像詩的產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沒有令不知情的讀者起疑心。讀者頂多說那些作品的水準不怎麼樣,而不會說它們不是詩。不過,在得知真相後,有些人想要主張那些產物不是詩。麻煩的是,在評論實踐中,我們很難通過撤銷事物的某些性質或特徵來撤銷事物的藝術品身分。為了維護這個身分,其他人總是可以說出別的理由來支持它。實際上,美學家在藝術定義中爭論的,正是這些理由是否合理。
還好,比起撤銷那些使得一個事物是藝術品的某些性質或特徵,要說一個事物不是藝術品卻簡單得多。按照藝術定義中的主流觀點,只要一個事物和最小程度的人類勞動都沒有關係,它一定不是人工品,我們可以直接把它排除在藝術品之外。因此,要主張小冰的產物不是詩,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指出那些產物不是人工品。
兩個問題馬上浮現在我們面前。第一,姑且不論小冰是否擁有心靈,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擁有和人類相同或相似的心靈嗎?第二,人工智能(它本身是一個人工品)的產物是人工品嗎?
美學家可以等待心靈哲學家給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如果心靈哲學家說:「最終,人工智能會擁有和人類相似的心靈」,美學家似乎沒有理由否認擁有心靈的人工智能有能力生產藝術品,因為在那些產物和我們熟知的藝術品之間沒有決定性的差異。然而,如果這個問題是可以回答的,心靈哲學家大概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給出他們的答案。現在,美學家可以趁機想一想另一個問題。
有的贗品仍是藝術品,但有的事物一定不是
有人會說,如果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則人工智能無法生產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一旦認識到這一點,人們會修改對那些產物的評價。在某個程度上,人工智能那些像詩的產物具有贗品的特徵:它們都偽裝成人們熟知的藝術品外觀,而人們在發現贗品的身分後會修改對它的評價。
這並不是說贗品完全失去了藝術價值。大多時候,一件贗品仍是藝術品,人們只是轉移到另一個脈絡中(比方說,偽造者的全部作品脈絡)來欣賞這件作品。例如,偽畫製造者漢·凡·米格倫 (Han van Meegeren) 擅長在風格上偽造約翰尼斯·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的作品,在尚未被拆穿前,評論家曾斷言那些贗品是維梅爾最好的作品。現在,鑒定家已經可以輕易區分兩人的作品。評論家依然可以在用色、構圖和光影技法上評價凡·米格倫的作品,卻不會把那些原本歸屬於維梅爾的原創性賦予它們,更不會用維梅爾的全部作品來判斷凡·米格倫某件作品的地位。
然而,對人工智能的產物來說,問題不在於它的藝術價值改變了,而是它可能被證實為不擁有藝術價值——因為它根本不是藝術品。說它不是藝術品,是根據藝術定義的這個必要條件:它不是人工品。因此,這不是藝術價值高低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問題。
如果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其產物似乎就不是人工品,因此不是藝術品。換句話說,「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和「人工智能生產了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這兩個命題不相容,它們不可能同時為真。實際上,很多人批評說,小冰那些看起來像詩的產物只是隨機的排列組合,連拙劣的詩都算不上,因為它們根本不是詩。藝術定義中有關人工品的必要條件為這個說法提供了理由。
異議あり!無心靈人工智能也可以生產藝術品!
我想用這篇文章的其餘部分來說明,在某個解釋下,這件事是可能的:無心靈人工智能的產物是人工品,因此,根據藝術定義中普遍接受的觀點,這種產物有可能是藝術品。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接受只有擁有心靈的事物才能生產人工品,而且人工品是藝術品的必要條件,「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和「人工智能生產了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這兩個命題仍可以是相容的。
機械手臂的案例或許會引來反對意見說,小冰那些看起來像詩的產物是隨機的排列組合,而上述機械手臂的自動生產則是固定的。然而,我們可以改寫機械手臂的案例而不致影響核心觀點:一個工程師給工廠裡的機械手臂寫好程式,令機械手臂隨機使用周遭的材料來生產出材料和形狀都是隨機的雕塑。看似隨機的行為其實遵從工程師的意圖。此外,他還設置了多個檢查點來校正機械手臂的行為。結果是,機械手臂的行為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隨機。
在小冰的案例中,人工智能展現出來的隨機性也是有傾向的。科學家帶著明確的目的來設計小冰的能力,而且在檢查點上調整和干涉它的能力,這當中的人類勞動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身分的分析
在人工品這個必要條件前,有人說「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和「人工智能生產了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兩個命題不相容,原因是把無心靈人工智能看成藝術品的作者。可是,在隨機雕塑的案例中,雕塑的作者顯然不是機械手臂,而是聰明的藝術家兼工程師。同樣地,假設一個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心靈,而且真的生產了藝術品,在這個案例中,擁有作者身分的是科學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科學家用來生產藝術品的手段。
這個分析表明了為什麼人們認為上述兩個命題不相容。一方面,如果把第二個命題解釋為「人工智能自主生產了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則兩個命題的確不相容。另一方面,如果解釋為「人類利用人工智能生產了作為人工品的藝術品」,則兩個命題是相容的。在小冰的案例中,一旦我們認識到,那些看起來像詩的產物的作者不是無心靈人工智能,而是一群科學家,那些產物(作為人工品)就跨越了最低門檻,成為藝術品的候選者。
藝術定義中的人工品這個必要條件符合你的直覺嗎?如果符合,你認為除了人工品之外,還有哪些東西是藝術品必不可少的?如果這違反你的直覺,你能不能找出一個事物,它和人類勞動沒有任何關係,卻仍是公認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