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條件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人的條件

  • 難度
    3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5 (1 人投票)
    作者(群): Arendt, Hannah ; 漢娜, 鄂蘭
    譯者: 林, 宏濤
    出版社: 商周
    出版年份: 2016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當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思想最重要的哲學作品
    我們如何以政治行動愛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可以從如此複雜的作品裡抽取一個核心主題的話,那麼它應該是要提醒人們政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政治能力的正確認知,以及這些能力可能招致的危險和提供的機會。」——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本書導讀者,政治理論家)

    「該書旨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的等待之中來到世上,並且被賦予一種創造奇蹟的力量,成就不朽的可能——同時也提醒讀者,逝者的託付實際上存在風險,畢竟,人世間是由活人所主導的世界,雖然他們可以傳頌逝者的豐功偉業或致力於完成未竟的宏圖,但也可以決定在歷史上翻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葉浩(本書導讀者,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amor mundi(愛這個世界)則是鄂蘭設定的原始書名,指出了閱讀切點,以及她對於基督教神學源頭奧古斯丁思想的長期思索,關乎我們如何去愛這個塵世。

    對於鄂蘭來說,人類是在啟動事物和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下行動的生物,縱使能量微弱且不斷面臨各種困境,但我們永遠都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改變或轉化那些看似無法避免的歷程。透過寬恕與承諾,我們永遠有機會解決過往之不義並興起未來之不朽,也永遠面對著黑暗與不可測知的災難;而對於這樣的開放性結局選擇奮戰不懈,正是我們以政治行動愛世界的方式。

    《人的條件》是漢娜‧鄂蘭除了《極權主義的起源》以外最重要的代表作,雖然是一九五八年出版的作品,讀來卻讓人覺得和當代處境息息相關。鄂蘭從人類的行為層面去探討人性,指出一個弔詭問題:隨著科技和人文研究,人類的權力增加了,卻對行為的結果越來越束手無策。書中探討從古代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到馬克思、尼采的西方思想史,以診斷「人類的條件」。幾乎每一頁都在提醒我們省思「人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她對現代社會的批評一針見血,她說,行為主義者讓人害怕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是錯的,而是因為他們可能是對的,我們人類只剩下功能性思考而已。《人的條件》是政治和社會理論的永恆經典。

    鄂蘭區分構成人類條件(不只是思考而已)的行為:勞動、工作和行動。「勞動」是一個奴隸或是自然狀態下的人必須做的事:勞其筋骨以換得一日溫飽。「工作」是一個工匠會做的事,透過身體的辛勞表現出個人的自我認同。「行動」則是人在人群裡會做的事,思考和說話,發明和想像,以得到其他人的尊敬。

    鄂蘭認為,行為是脆弱的、單薄的、不可預期的,而且覆水難收的。因為行為, 人類才能生生不息,但是也因為行為,人類面對不可預計的危險。「人的條件不僅僅是指有生命的人的條件。人總是處在一定條件下的生物,因為任何 事物只要與人發生牽連,就會馬上成為人生存的一種條件。人的活動創造了種種事物, 並進而構成了行為生命(vita activa)所在的這個世界;人們總是在與生俱來的既有條件之外,或是在這些條件之中,再創造出他們自身的一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在人的產生和發展進程中具有和自然環境一樣的約束力。無論什麼事物,一旦和人的生命發生沾染或形成比較持久的關係,就會產生作為人的某種生存條件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千方百計卻始終無法擺脫束縛的原因。不管是因為自身的認同而被融入這個世界,還是因為人力的作用而被吸納進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最終都將構成人類生存條件的一部分。人所感受到的現實世界對其存在的影響就是一種約束力。世界的外在客觀性(目的性或物性) 與人的條件互補;客觀事物不可或缺,因為人的存在總是一定條件下的存在,如果這些事物不能構成約束人存在的條件,那麼它們只能算是一堆毫無關聯的雜物,而非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世界」。

、不可逆性以及寬恕的力量
三十四、不可預測性和承諾的力量

第六章 行動的生活和近代世界
三十五、世界的疏離
三十六、阿基米得點的發現
三十七、普遍科學相對於自然科學
三十八、笛卡兒的懷疑的崛起
三十九、內省和共感的喪失
四十、思想與近代的世界觀
四十一、沉思和行動的翻轉
四十二、行動的生活內部的翻轉和工匠人的勝利
四十三、「工匠人」的挫敗和幸福的原則
四十四、作為最高善的生命
四十五、「勞動的動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