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和魁北克的神學和天主教哲學圈子中,他促成了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Second Vatican Council) 的審議和論辯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新神學」(new theology)。
布隆德出生於法國第戎,1881年進入法國高等師範學校就讀,並於1886年通過教師資格考試。與他那一代的許多人一樣,他深受當時法國學術機構與天主教之間的緊張關係所影響。1893 年,他在索邦大學答辯他的博士論文《行動》(L’action)。他的論文主張「宗教問題」(religious problem) 的不可避免性,使他置身於當時神學和哲學爭議的核心。
布隆德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和魁北克的神學和天主教哲學圈子中。在二十世紀的眾多重要作家中,布隆德促成了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Second Vatican Council) 的審議和論辯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新神學」(new theology)。
布隆德對其他哲學家的解讀方式,與解構 (Deconstruction) 名義下進行的解讀類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不過,兩者在閱讀的目的與方法上仍存在若干重大差異。布隆德的解讀風格是:在閱讀文本時,避免進行論戰和採取實化 (reified) 的立場,直到文本中提出的學說得到充分理解為止。然後,他會將這些學說或論點推演到最大程度,假設它們為真,以便觀察它們會對思考和行動的主體產生何種後果。其目的是評估這些學說作為一種哲學立場的再現是否充分,這評估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關於再現的充分性 (adequacy of the representation)問題。其次,是關於該哲學立場本身的充分性 (adequacy of the developed philosophical position itself) 問題。這種解讀的目標是讓一個學說或哲學立場能夠在自身基礎上,透過向我們指出其真實程度、以及其內在 (immanently) 解釋自身的能力,從而提供自身不足的證據;並藉此向我們指出其僅具有相對真實性和不足之處,而不是說它就是完全錯誤的。
布隆德著作中對於各種哲學立場與論點的不足之處的這種批判性,使他與某些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呈現出一種連續性,或許與阿多諾最為接近。布隆德一直致力於批判實化意識 (reified consciousness) 和意識形態 (ideology),儘管他是在後期著作才使用了這些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