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意識的本質:科學與哲學的交鋒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意識的本質:科學與哲學的交鋒

2025台北國際書展《以意識之名》講座報導
在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的新書講座上,邀請到《以意識之名》一書的推薦人黃榮村、審定者謝伯讓,以及譯者之一的鄭會穎,與讀者談談關於意識、關於本書的內容。在這場講座中,透過三位講者的解析,聽眾能對意識的本質、研究方法、意義和應用等問題有初步的了解,並看到科學家和哲學家對意識的不同觀點和爭論。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關於意識的本質,在近年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下,是否已有了清晰明確的說明了呢?

劉克頑1所撰寫的《以意識之名》(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2,是一本剖析最新意識研究的專書,也適合想了解意識科學的一般讀者閱讀,這是因為本書著重的並非科學研究的細節,而是圍繞著「意識是什麼」的問題,帶領讀者了解科學研究如何一步步發展出解開意識之謎的最新候選理論及其可能的問題。這讓想認識意識科學的讀者可以跟上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也能讓讀者透過本書的介紹,進一步思考「意識」。

20250207台北國際書展講座〈以意識之名,在意識研究的轉折點〉講者。(哲學新媒體攝影)
在 2025 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的新書講座3,邀請到本書推薦人黃榮村(臺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審定者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以及本書譯者之一的鄭會穎(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准教授)與讀者談談關於意識、關於本書的內容。

AI、心理學與意識科學

講座一開始,黃榮村從近來熱門的 AI 議題切入,指出意識研究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心理學瓶頸:情感/情緒、意識/主觀經驗、與創意,這些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部份關鍵,關聯到意識的本質。他提到如果意識是一種自然現象,那問題將變得相對簡單,作為心理學家的他也樂於將這個燙手山芋丟給意識科學家去處理;但是如果意識屬於靈魂、鬼魂這類非神經生理的範疇,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其實也沒什麼不可接受的,神經生理學家也樂得輕鬆了。不過,黃說這兩種對意識的極端立場,某程度上都是風涼話,因為對於意識現象的本性為何,目前都還處於漩渦之中,尚未有足夠清楚的認識讓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不過,他也從他個人手術時發生特殊意識現象為例,指出某些奇異現象已有科學解釋了。

因此,他認為關於意識研究的進展,我們需要更多耐心等待。而上述這些跟意識有關的討論,足以讓「意識」成為最有趣的現象之一,他希望聽眾能對意識經驗現象保持好奇心,並帶著包容性來檢視意識理論。而《以意識之名》這本書,作者、審定者和譯者都是當代意識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不管在內容或是翻譯上,毋庸置疑都是一本具有足夠專業性的書籍,值得一讀。

當代意識科學理論

20250207講座講者黃榮村(臺大出版中心攝、授權使用)。
謝伯讓希望讓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能迅速融入本書脈絡的背景知識。4他先以知名心靈哲學家查默思 (David Chalmers) 的觀點來界定「意識」,也就是「主觀知覺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指的是當我們有經驗內容的時候,我們就有意識。一般以「質感/感質」(qualia) 稱之。

謝伯讓特別澄清本書中所談的意識,並不是佛學中的第六識(高階的自我意識),而比較接近眼耳鼻舌身的五識,這類的知覺意識。而根據查默思的哲學觀點,意識問題可分成兩類。其一是意識現象出現時對應於大腦神經關聯狀態的「簡單問題」,這類問題關切的是意識的生理機制與過程。然而他也強調,說是簡單問題並不是真的簡單,只是相對於第二類的「困難問題」來說,相對單純而已。困難問題主要關切的是「為什麼一個物理性的生物系統能夠產生主觀的意識經驗」。而《以意識之名》這本書處理的,主要是簡單問題5

標定本書所處理的意識問題後,謝伯讓介紹了《以意識之名》書中提及的四大競爭科學理論,分別是是高階理論 (Higher Order Theories)、全局工作空間理論 (Global Workspace Theories)、統合資訊理論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簡稱 IIT)、循環​/再入理論 (Re-entry Theory)。

高階理論

高階理論主要由哲學家 David Rosenthal 和本書作者劉克頑所支持。該理論主張,當存在有一個更高階的狀態來關照/監視較低階的狀態時會產生意識。以視覺經驗為例,光只有視覺經驗無法有意識,只有通過眼睛獲取的資訊傳到初始視覺皮質,並經過另一較高狀態的自我偵測完成後,意識(主觀經驗)才會產生。其科學證據主要是,當科學家比較有意識和無意志的兩種大腦狀態,會發現有意識狀態時,前額葉較活躍,以及當前額葉受損,會產生意識受損。然而該理論的挑戰來自於,並非所有的腦神經證據都支持這個理論,因為有時前額葉受損並不影響意識狀態。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則是由 Bernard BaarsStanislas Dehaene 等人所提倡。這個理論認為意識的出現仰賴全局工作空間 (work space),當一些經驗刺激輸入此一工作空間,而可以全局性地輸出,被其他腦區取用時,意識就會出現。相關的科學證據一樣來自前額葉的活動,但也跟高階理論一樣,無法一致說明所有的科學證據。

由於這兩個理論都強調前額葉,前方腦區活動對這兩個理論來說是關鍵性的,所以通常也會以「前方理論」來概括這兩種派別的理論。

統合資訊理論

20250207講座講者謝伯讓(臺大出版中心攝、授權使用)。
第三個理論 IIT 的主要提倡者是 Christoph KochGiulio Tononi,該理論主張意識就等同於整合資訊,而當一個系統中的整合資訊越大,意識程度就越高。而整合資訊的判定方式是透過一套數學公理模式來計算,當計算出來的結果超過預定數值,就能判定該系統具有意識。

該理論透過所給定的計算公式,可判定腦區的整合資訊之總量,而根據計算結果,頂葉與枕葉的整合資訊量最大,因此該理論主張意識應該存於後腦區。主要的挑戰則是來自支持前兩種理論的前額葉意識活動,因 IIT 反而無法解釋前額葉的意識活動;其次,按照 IIT 的主張,人造系統或物理事物,如智慧手機、桌子,也會因為算出夠多的整合資訊而變得「有意識」,易於導致泛心論或泛靈論的哲學後果,違反直覺。

此外,該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計算統合資訊的公式無法取得共識與可信度,換言之,只要不同意該數學計算,該理論就可推翻。謝伯讓提醒聽眾,本書用各種迂迴的方式批評 IIT,是作者劉克頑最不偏好的理論。

循環​/再入理論

循環​/再入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Victor Lamme,該理論主張意識的關鍵在於資訊的遞迴或再入歷程。再以視覺的意識經驗為例,當視覺資訊從視覺皮質依序傳入高階腦區再反饋回視覺皮質區時,就會出現視覺意識。此理論的科學證據可穫以下實驗支持。

20250207講座投影片資料。 第一排為受試者依序看到的圖,以及對應的大腦狀態。 第二排為受試者看到圖與第一排相同,但部份圖片有遮蔽。 此投影資料為講者謝伯讓提供,版權為講者謝伯讓所有。
該實驗給受試者先看一張無法清楚辨認的圖(駱駝),之後看清楚駱駝的圖,接著再讓受試者重新看第一張圖。實驗證明,在第二張圖的暗示下,能將原本無法辨認的第一張圖辨識為駱駝。這證實了由上而下的觀感能夠改變意識到的內容,亦即看過第二張圖後的認知會影響我們將原本看不懂的圖變成可辨識的圖。循環​/再入理論就因此主張,資訊的循環​/再入對於意識的形成是重要的。

謝伯讓提到大腦神經實驗可以檢視上述理論的可信度。舉例來說,如果有實驗證明由上而下的觀感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話,這就會形成對循環​/再入理論的挑戰。以前述的駱駝圖實驗為例,謝的團隊設計了一個改良實驗。他們將原實驗的模糊駱駝圖進行遮蔽,形成受試者並沒有完整接收該圖片的清楚意識,接著再讓受試者看清楚的駱駝圖片,然後重新看受到遮蔽的模糊駱駝圖。他的研究團隊針對第一種完整顯示模糊駱駝圖跟第二種不完整顯示的大腦活動之觀察比較後發現,第一種有意識的情況、和第二種無意識的情況都呈現出類似的大腦活動。謝伯讓認為他們的團隊實驗證實了並非所有由上而下的過程都涉及意識經驗。謝伯讓也提供了進一步參考文獻與資料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哲學在意識研究中的角色

第三位講者鄭會穎在進入主題之前,先以本書譯者的角度感謝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舉辦此活動,並感謝本書作者劉克頑、共同譯者馬淑欽、審定者謝伯讓、推薦人黃榮村、葉素玲、曾祥非、林映彤等人,以及所有幕後人員對這本譯本的出版協助。6接著,他基於哲學研究者的背景將今天的分享主題訂為「意識的科學 vs.哲學理論」來與聽眾分享他對意識問題的想法。一般我們會認為,任何自然現象原則上都能被科學所理解,意識現象也不例外,似乎了解意識這種自然現象,只需要科學理論,又為何會跟哲學有所關聯?了解意識為什麼會需要哲學呢?反而用哲學來解釋這些現象才反而令人費解。然而另一方面,除了可用科學說明的自然現象,似乎存在有一些無法科學解釋的非自然現象,譬如鬼魂、神蹟等。他說在意識的研究領域,不但有科學理論、好像也需要有哲學理論。「意識」似乎不單純像是自然現象、也不單純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靈異現象,看似是介於其中。因此,我們需要問,哲學和科學真的能有意義的談及這些自然現象嗎?

鄭指出,本書所提到的科學理論,譬如全局論和局部論(循環​/再入理論為其中一種),嚴格來說都是「關於意識的神經對應」(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7。他舉例說,長頭髮的速度和長指甲的速度有對應 (correlation),但不代表長指甲就導致長頭髮。換言之,對應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相伴發生可能是由於有共同的原因,甚至可能只是偶然或巧合,像是游泳與吃冰淇淋的頻率對應,彼此之間卻沒有因果關係。

以謝伯讓剛剛提到的駱駝圖實驗來說,受試者看到圖的視覺經驗意識「有對應的」神經活動,但這是否表示神經活動是意識的起因?這類以神經對應關係為主的科學理論,似乎並不是在談意識本身,而是在談意識的神經對應。這涉及先前謝伯讓提到的「困難問題」之爭論。有人會認為像是高階理論、整合資訊理論等等有談到意識本身,但他自己認為似乎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當然可能有人會不同意他的看法,但若意識的神經對應理論並未真正談到意識的話,那麼哲學就有介入的空間。

鄭認為,哲學研究在「找出問題」上比提出解方厲害。他自嘲地說,很多人會覺得哲學是在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所以不要製造問題就沒問題了!但他認為,很多問題原本就在那裡,連科學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哲學的工作比較像是在看似沒有問題時找到真正的問題。不過哲學通常難以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也曾經發生過哲學搞錯,誤以為真的有問題的情況,但即便如此,他認為我們還是能從這樣的哲學錯誤中得到有意義的啟發。

20250207講座講者(臺大出版中心攝影、授權使用)。
哲學在意識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指出意識的特殊性在於「主觀性」,一個貼切的比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譬如自己同時將左右手放入溫度相同的水中時,左手覺得冷、右手卻覺得熱的情況。鄭說,同一個意識經驗中都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主觀感知了,更不用說是不同的個體意識。「身為蝙蝠是什麼感覺」以及「黑白瑪莉」這兩個著名的哲學思想實驗,都是在刻劃意識的這種特殊性面向。

意識的主觀性特徵導致「某跟你的外顯行為跟身體組成都一模一樣的個體卻有不同的意識經驗」或者「一個言行如常但卻沒有任何意識經驗的身體」都是有可能的。換言之,對應相同大腦神經活動的意識經驗有可能完全不同,哲學的分析因此對意識科學形成挑戰,進一步,我們就能據此來評估不同的意識科學理論是否真能說明意識的主觀面向。

簡言之,哲學的用處在指出,雖然意識的科學理論是有用的,然而卻似乎並沒有「說完」意識。鄭說這似乎可以讓我們將哲學與意識科學的關係用相輔相成來總結,不過他想更進一步探討哲學與意識科學之間的關聯性。

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大多數文化都有二元論的看法,認為人之為人有部份是基於非物質的心靈/靈魂所致。他說,這樣的看法在當今看來並不「科學」,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至今諸多文化仍接受這樣的看法,似乎表示了我們「不得不」這樣想。

而假設我們拒絕不清楚的心靈概念,就會走向物質的一元論——唯物論。不過唯物論面臨著一些困難,鄭會穎以自己的頭痛為例,當經過醫療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之後,醫生可能會告訴你這是「心因性」頭痛,也就是存在著心理影響生理的現象。或者我們常說的:保持愉悅的心情能夠改善身體的健康等說法,意味著引進心靈來作為影響大腦等身體狀態的非物理性原因相當常見。

再以顏色為例,物理研究似乎都告訴我們世界上並不真的存在顏色這種東西,顏色只是一種我們的主觀經驗。但這與我們的生活經驗違背,我們會覺得顏色就在那裡,穿衣服也會考慮配色,那麼顏色是在哪裡呢?神經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特定顏色的特定視覺皮質狀態。但這似乎只是在談顏色的大腦神經對應,而不是真的在談顏色經驗本身。如果顏色不在世界、顏色經驗也不在大腦,那到底會在哪?這就很容易會再帶我們回到二元論。

對比唯物論的另一個極端哲學立場,是只承認心靈性存在的唯心論/觀念論 (Idealism)。他提到,思想史上這種立場有許多不同的變形,其中泛心論 (Panpsychism) 是本書所提及和批評的,該哲學理論主張所有的事物都有意識,根據數學公式計算出的值之高低而有程度上的不同。

雖然這個主張並不一定蘊含桌子被踢到就會痛,而比較像是在主張:手機助理這麼聰明,雖然還不至於像人這樣有自我意識,但說它有一定程度的意識並不為過。鄭談到,這個觀點有不少的討論和批評,譬如本書作者就認為,既然還有許多除了泛心論之外的理論都還有可能成功,為何需要接受這種奇怪又不可信的觀點呢?

20250207講座講者鄭會穎(哲學新媒體攝影版權所有)。
他說這個批評事實上可以用來攻擊所有的理論,所以他認為,不管是本書作者或泛心論,都應好好研讀他們的論證後再做評判。不過他也提到 IIT 的諸多爭議,例如該學派曾發生過為了讓實驗結果有利於該理論,而任意切分既定的腦區劃分,因此招來批評。

最後,鄭會穎總結道,不管是一開始就以哲學理論之姿出現的高階理論,亦或是不得不接受泛心論這種哲學立場的的整合資訊論,都能看到哲學與科學的密切關係。不過他說,當然還是有人會質疑:如果意識是自然現象,那不應該就由科學來處理就好嗎?為何還需要有哲學理論或是探究呢?對此,他說我們仍可以開放的心態做更多討論。

意識研究的應用層面

現場聽眾對於了解意識科學理論的必要性與實用性何在、三位講者對這些意識科學理論的看法,以及到底要回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完整回答了意識是什麼等問題進行提問。

黃榮村先就法律層面進行回應,他說做出違法行為的人,如果當下有不同的意識狀態,就有不同的刑責,譬如心神喪失可免其責、心神耗弱則可減刑,其中「心神喪失」、「心神耗弱」都是心理學概念。在小燈泡鄭捷等社會事件中,都會需要心理學的協助。由此他說,意識的研究牽涉到許多人文世界中的責任問題。他也談到,很多科幻電影都會假設 AI 有情感/情緒、意識和創意,這某程度上顯示出意識研究與 AI 科技發展的密切性。

謝伯讓從意識問題本身就具有重要性談起,他認為身而為人會需要知道人與其他生物的最主要差別。而人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心靈,且最能代表心靈現象的就是意識經驗。他也提到,廣泛來說,不管在法律或醫療層面,意識研究都有其重要性,譬如植物人是否已不具有意識而可以拔管、胎兒幾個月有意識會影響到是否可以墮胎的問題、還有動物權(譬如龍蝦到底會不會痛,會影響到我們能否沒有道德負擔地吃)等這些切身的問題,都仰賴意識研究提供客觀的判準來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抉擇。

20250207講座現場(臺大出版中心攝影、授權使用)。
鄭會穎則談到,意識研究的重要性大概不言而喻,不過說到《以意識之名》是否值得一看的問題,他認為書跟書之間不易比較,不過或可將本書與另一本也談意識的書籍《身為自己》對比來突顯本書的特點。他說《身為自己》比較科普,適合一般人閱讀,本書則同時適合一般人和相關研究者閱讀,因此可能讀者會在閱讀本書時感到一些困難,但並不是阻礙。 本書第七章有談到,哪個意識理論是正確的,將會影響到我們判定胎兒、植物人、動物、甚至 AI 是否具有痛覺和意識的標準有所不同。

此外,他認為意識研究也會影響到人與 AI 的關係以及 AI 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我們必須要思考 AI 是否會侵害人類,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必須考慮我們是否侵害 AI。譬如一直讓 AI 下棋,是否是一種虐待。這進一步會延伸到相關的法律問題,如果根據意識科學和理論判定 AI 有情感,那麼需要訂定相關的法律。但若錯誤地認為 AI 有意識,那麼將無意義地拖慢相關研究,讓不重視人權的國家反而發展出更好的 AI。

統合資訊理論的科學爭議

而針對書中涉及的意識科學理論如何評價的問題,黃榮村談到,IIT 意圖尋求「一個有主觀經驗又能相當程度整合訊息的物理系統」本身就是個很龐大研究計畫,雖然本書作者不認同其理論,然而要打擊由兩位帶動意識研究潮流的大科學家所帶領、且已提出許多創新的研究的國際知名團隊並不容易。

但他提到已有不少人批評 IIT,在我們都還不了解大腦如何統合資訊之前,怎麼可能能計算 Φ 值。另一方面,需要先釐清意識運作的神經與計算機制,都被拿去當公設公理了,某程度上是在進行沒有共識的意識運算而已。這些質疑讓 IIT 乍看之下是有點奇怪、本書作者也認為 IIT 不科學,不過理論奇怪卻不一定是錯的。黃以 1990 年代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為例,該理論當時被倡議否證論的哲學家波普爾批評為偽科學。直到 1950 年,佛洛伊德的理論才因腦波 REM (快速眼球運動) 與做夢確有關連的發現被否證。所以他認為 IIT 應該盡快提供實證證據,否則可能遲早被否證。

謝伯讓則回應說,他自己不太喜歡談理論,因為從科學史來看,百分之九十九的理論都證明是錯的。他比較傾向把自己定位為實驗科學家,寧可花時間做更多實驗來累積數據,讓資料生成出比較可信的研究方向。不過就 IIT 而言,他也不太認可,主要原因在於該理論過於主觀和武斷,在第一步的公理假設就無法說服他,加上計算的版本不斷改變,導致同一系統套用不同版本的計算,會從有意識變成無意識。基於這些理由,他最不認同 IIT。

鄭會穎先開玩笑地回應謝伯讓說,哲學家喜歡理論。接著說到,他早期比較偏好高階理論對應的 first order 理論,跟後腦活動有關的局部論——循環​/再入理論 (Re-entry Theory)為其中一種版本。不過出於這本書內容,以及其他的因素,他目前較偏向高階理論。和黃榮村一樣,他也認為我們可以再根據研究的進展來調整我們對意識的觀點。他也談到,這本書某程度是批評 IIT 非科學,甚至是偽科學的嚴重指控。不過就像黃榮村已提到的,IIT 或許會比較希望他們是一個可以被否證的科學理論,而不是偽科學。

意識之謎

20250207講座講者合影(臺大出版中心攝影、授權使用)。
最後, 他試圖回應到底要回答到什麼程度才算解開意識之謎的問題。首先,我們自己從內部可以直接知道自己有意識,但若按照 IIT 或是其他理論算出來卻說我們沒有意識,那確實一翻兩瞪眼,該理論一定是錯的。不過問題就在於我們都只能確定我們自己有意識,但無法確認其他人有沒有。以複雜的 AI 系統來說,如果 A 理論說該系統有意識、B 理論說有一點點意識,C 理論卻說沒有任何意識,那麼由於我們都不是那個 AI 系統,所以並無法確認該 AI 系統是否真的有意識,因此也就無法確認哪個理論是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意識理論都很難一翻兩瞪眼地被否證。

其次,他認為這跟解釋鴻溝有關。科學家可能會說,某一特定的大腦狀態活動對應紅色視覺經驗,另一大腦狀態則對應綠色經驗,但為什麼不可能是反過來呢?他說,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提問沒完沒了。不過他說這樣的解釋鴻溝其實並不只發生在意識科學,也發生在不同學科之間,像是物理學中的非目的性說明,要如何跨到生物學中關於生物演化目的的說明中也存在著爭議。

科學研究在意識的簡單問題上確實有許多突破,然而在「困難問題」上卻像是平行線。除了有些科學家並不喜歡談哲學理論之外,就他看過一些談困難問題的科學文獻來看,會發現到這些科學家並未真正掌握「困難問題」的意義,導致他們的解法不太算是真正回應了「困難問題」。因此,他傾向認為目前的意識科學理論並未真正解消意識的解釋鴻溝。

最後,黃榮村結論說,意識的探究一開始是由哲學家領頭的,心理學家接手不久後交棒給神經科學家。有鑑於該領域的變化劇烈,他說或許我們應該給這些理論多一點時間再下定論。這些爭議讓此領域成為最有趣的研究,以此結束了哲學與意識科學的有趣對話。

在這場講座中,透過三位講者的解析,聽眾能對意識的本質、研究方法、意義和應用等問題有初步的了解,並看到科學家和哲學家對意識的不同觀點和爭論。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