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哲學網戰」活動報導:哲學新媒體的初擊!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哲學網戰」活動報導:哲學新媒體的初擊!

為什麼要舉辦這場講座? 哲學新媒體的第一次講座〈哲學網戰〉活動選擇「網路」作為討論主題。由於我們一開始就打算透過網路作為傳播哲學的主要媒介,瞭解「網路」的特性就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身為每天都要上臉書的現代人,您是否一天不上網就渾身不對勁?除了吃飯、睡覺、上班,您是否都把剩下的時間拿來上網?您是否已被網路綁架而不自知?《網路讓我們變笨?》[bib]35459[/bib][bib]...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為什麼要舉辦這場講座?

哲學新媒體的第一次講座〈哲學網戰〉活動選擇「網路」作為討論主題。由於我們一開始就打算透過網路作為傳播哲學的主要媒介,瞭解「網路」的特性就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身為每天都要上臉書的現代人,您是否一天不上網就渾身不對勁?除了吃飯、睡覺、上班,您是否都把剩下的時間拿來上網?您是否已被網路綁架而不自知?《網路讓我們變笨?12的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指出,網路世代下的人們,受到網路特性的影響,已逐漸喪失深入思考的能力。

若果真如此,一個媒體要怎麼使用一種註定無法讓人深入思考的方法——網路——來傳播需要精細思考、反覆辯證的哲學呢?哲學新媒體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對於這樣的疑慮,《TOO BIG TO KNOW34的作者溫柏格(David Weinberger)則從網路對人類知識帶來的影響,提出一個與網路和解的(後)現代藥方。

10/26 週六下午兩點,在卡市達創業加油站武昌店的二樓,哲學新媒體邀請了耕耘兒童哲學教育多年的蒲世豪博士,以及網路達人——也是上述兩本書籍的中文譯者——王年愷,兩位與談人與我們一同來反省網路與其對知識帶來的影響。

閱讀式思考與網路式思考的差異

兩本書的譯者王年愷
王年愷談到《網路讓我們變笨》其實印證了他自身的生活經驗,譬如他發現網路讓他的專注力變差了、思考模式也改變了。簡言之,他的生活型態完全就寫在這本書上!這一度讓他非常沮喪。不過他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塑造出什麼樣的腦袋?」王年愷指出,網路世界的運作方式明顯地呈現出索引性的思考模式,它讓我們將腦袋的儲存空間釋放出來,不必硬塞進一堆死背的知識。總的來說,他認為網路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雖然專注力變差導致翻譯書籍的工作拖了很久,但腦筋其實變得比較活絡,有解放的感覺。

兩種對知識的不同觀點

蒲世豪(昶心蒙特梭利S1教室數學與哲學老師,華梵大學與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為兒童哲學、語言哲學與邏輯思考。)
蒲世豪以《小心電玩腦!》這本書為引子,提到科學研究指出人類大腦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若此說法屬實,那麼這對教育的影響很大,我們也應該認真看待卡爾的警告,因為網路的興盛將影響到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然而蒲世豪作為哲學思考者,提醒我們說新科技和新概念會帶來衝擊,譬如電話剛發明的時代,人們也認為電話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現在我們反而透過電話才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卡爾的論述是否值得相信需要更仔細的檢視。

卡爾在書中提到,紙本閱讀的主要特色是「全心投入、深入思考、主動建構」等等。相對來說,多媒體式、超連結式的網路閱讀則是「分散的、記不住、無法專注」等等。但蒲世豪認為卡爾在書中所提到的多數腦科學實驗似乎都有可被質疑之處,無法用來直接證成卡爾的論點。舉例來說,卡爾有提到幾個有關記憶的實驗,不過記憶的好壞和變笨與否不必然的直接對等,也就是說記憶力變差不見得就是變笨。此外,蒲世豪也認為卡爾的論述並沒有持平地看待紙本閱讀和網路閱讀各自的特色,而預先假設了紙本閱讀帶來的深度思考比網路帶來的非深度性思考來的好。他指出,這一點也是《TOO BIG TO KNOW》的作者溫柏格批評卡爾的地方。然而,書籍這種深度的、專注的閱讀並不一定是知識的全部,卡爾的論述頂多只能論證網路閱讀會讓某些學科的學習者在學習效率上變差。

蒲世豪認為我們可以用兩種哲學觀點分別捕捉卡爾和溫柏格對知識/思考/真理的看法。卡爾的觀點比較接近黑格爾的觀點:知識是慢慢發展、螺旋向上的,整合更多意見的;柏格的觀點則比較接近後現代、高達美的觀點:思考或真理存於具體的對話當中被展現。他認為知識其實這兩個面向都有,因此可以更整全地一起來看這兩本書、幫助我們看到知識的全貌。

Q&A

一些與會者也對兩位與談人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王年愷與蒲世豪對談

到底是網路改變了我們的大腦?還是網路其實剛好配合了我們喜於爆炸性資訊的傾向?」王年愷覺得人本來就有資訊焦慮的傾向,網路剛好符合我們這部份的貪婪需求。蒲世豪則認為,熟因熟果他並不確定,對他來說比較像是互為因果。

比起書本文字,超連結真的那麼不堪嗎?」一位年輕大學生提問。王年愷回應說,知識其實不一定是背誦式的,索引性的知識對他來說才比較重要。舉例來說,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沒有「超連結」的幫助,怎麼可能補充譯者的背景來做好翻譯呢?因此他認為超連結並不壞。蒲世豪補充說,卡爾對超連結沒好感是因為對他來說連貫性的一整套知識才是比較好的思考模式,而超連結會打斷思緒的特性將會影響人們一貫性攝取知識的方式。

網路討論沒辦法深化嗎?」王年愷認為網路雖然讓雜訊變多,但其實不缺乏深入的討論,就看我們要不要運用網路資源去尋找和閱讀罷了。蒲世豪則認為網路上呈現的不只是理性思考,還有很大一部份是情感表述。然而一般人進行討論時並不會特別把情緒和理性思維區分開來,因而會讓情緒一直干擾我們的思考。但我們可以透過哲學訓練來盡量降低情緒的干擾,這部份是哲學非常有用的地方;哲學訓練也可以讓我們察覺到討論是否已經變得情緒化,讓我們可以運用更合宜的方式來讓大家的討論深化,而不隨著陷入情緒語言中。

與談人蒲世豪回應與會聽眾的提問

善用電腦的人不會更聰明嗎?」針對這個問題,蒲世豪提醒說,卡爾的意思並不是說所有網路使用者都會因為網路的特性而變笨,而是會有他所憂心的那些現象趨勢。卡爾的憂心是否可信?他認為還是要回歸腦科學研究才行。蒲世豪也提到,卡爾的論點影響力其實蠻大的,2014還有新的書籍繼續在討論網路對大腦的影響,這個議題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王年愷比較樂觀,他認為善用網路其實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知識,只是教育要教我們怎麼使用網路,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王子面指出,網路功能強大和一個人變聰明其實還是兩回事。一個人會咕狗並不代表他因此就變聰明。譬如說,一個人咕狗了「伊波拉病毒」,那他會知道哪個搜尋結果才是可信的知識嗎?就算他找到病毒學家的正確回答,那就表示他有這個知識然後變聰明了嗎?王子面表示,網路就好像是倚天劍、屠龍刀,但拿到之後你就擁有蓋世武功了嗎?這其實值得我們再好好思考。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我的知識該怎麼辦?」王年愷認為面對這種個人焦慮我們其實需要批判思考,才能幫助我們在有限時間下、在網路這個花花世界中做出獨立的恰當判斷,同時我們自己也要瞭解到,我們所看到的不可能是全貌。蒲世豪則建議可以追尋卡爾的作法,進行深度閱讀的思考來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但同時我們也要留意,知識除了有理性整合外,同時每個思想都有其所在的時空脈絡,認清現實後就不需要過度焦慮。

對孩童來說,有沒有先接觸哪種面向的知識比較好呢?」蒲世豪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像在問喝水和吃東西哪個優先,答案很明顯:如果兩種東西都是必要的,問何者優先並無實質意義。他認為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這兩種知識的平衡供需,而非順序。對尚未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兒童來說,我們則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來確定先接觸哪種會比較健全。

自由聚會

自由聚會時間,與會者分別聚在一起繼續討論話題。
這次座談會在與會者和與談人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會後的自由交談時間非常熱鬧,有人忙著交新朋友、一些人忙著與澆頭拍照、有些人則意猶未盡繼續和與談人討論今天的主題。

一與會的哲學系大學生表示這個座談會內容比她預期的少,另一與會學生則認為活動方式應該以更鼓勵發言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會比較理想。也有學生表示他們這個世代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依賴網路,多天不上網也不會怎麼樣。

一位在 IT 產業工作的與會者則表示座談內容很有意思,也很期待哲學新媒體之後能有更多類似的活動。

知名文化人老貓(陳穎青)也參與了此次的座談會。他於會後表示,網路到底會不會讓人變笨,應可回歸到科學證據的討論,他對於哲學家們沒有直接回應科學討論表示有些失望,並於座談結束後寫了「沉浸與狩獵:大腦閱讀的兩種模式」一文來回應本次座談會的主題,非常推荐大家一讀。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