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堅定的哥白尼學說擁護者,其哲學思想融合了柏拉圖主義的幾何觀點與亞里斯多德的經驗主義,並以其三大行星定律對天文學做出不朽貢獻。他不僅是科學家,更是一位致力於以科學方法揭示宇宙內在結構的哲學家,其廣泛的研究範圍涵蓋了數學、光學及技術裝置開發等領域。
克卜勒是十六、十七世紀所謂科學革命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儘管他僅接受過「碩士」(magister) 的基本訓練,且職業生涯初期主要專注於神學,但他很快就以其數學技能和理論創造力聞名。
作為一名堅定的哥白尼學說支持者,開普勒能夠在不同陣線捍衛這個新體系:對抗仍舊維護托勒密體系的老派天文學家;對抗亞里斯多德學派的自然哲學家;對抗第谷 (Tycho Brahe)——克卜勒在他之後繼任布拉格的帝國數學家——所創立的新「混合體系」(mixed system) 追隨者;甚至還對抗標準的哥白尼學說立場,該立場認為這個新體系僅應被視為一種計算工具,而不必然是物理現實。
克卜勒的完整作品集難以像經院哲學或十七世紀後半葉興起的新笛卡爾體系那樣,被總結為一套思想「體系」。然而,我們仍能辨識出兩種主要傾向:一種與柏拉圖主義相連結,優先重視幾何學在世界結構中的作用;另一種則與亞里斯多德傳統相關,強調經驗和因果關係在認識論中的作用。
雖然他因其三大行星定律在天文學上獲得不朽聲譽,但開普勒在光學 (optics) 和數學領域也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關於開普勒孜孜不倦的科學活動中鮮為人知的事實,包括他努力開發不同的技術裝置,例如他曾試圖為一種水泵申請專利,並將其應用於不同的實際情境中1。
對他同時代的人來說,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占星家;而就他自己而言,他希望被視為一位以科學方式探究宇宙最深層結構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