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流亡荷蘭的法國哲學家,他所撰寫的《歷史與批判辭典》以其淵博學識與批判精神,成為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武庫。他的哲學貢獻核心在於其矛盾性:他既提倡宗教寬容與良心自由等現代價值,又以徹底的懷疑論摧毀了形上學與傳統權威的根基,使他成為哲學史上著名的「貝爾之謎」。
貝爾,法國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記者、百科全書編纂者、法國新教難民、與教授。儘管在哲學史上,他通常被歸類為「次要人物」,但在他所處的時代,貝爾被他同時代的頂尖哲學家視為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人物,是那個世紀乃至任何世紀中最博學的作者之一。
貝爾去世時萊布尼茲寫道:「他離開了我們,這是一個不小的損失,他是一位在學識與敏銳度上鮮有人能匹敵的作家」。《神義論》(Theodicy) 的序言清楚表明,正是貝爾激勵了萊布尼茲寫下他一生中唯一認為適合出版的書。雖然萊布尼茲在該書中主要試圖反駁貝爾,但下一個世紀的啟蒙運動哲學家們,卻在貝爾的作品中找到靈感。貝爾的六百萬字巨著《歷史與批判辭典》(Historical and Critical Dictionary, 1697; 1702) 在十八世紀被頻繁引用,以致卡西勒稱之為「啟蒙運動的兵工廠」。歐洲私人圖書館的藏書清單證實,這部《辭典》是當時最暢銷的書籍之一,連英國重要哲學家休謨也受其影響。休謨在給朋友的信件中提到要理解他的著作,應該要閱讀的哲學家之一就是貝爾。
貝爾對哲學史做出了許多積極的貢獻,例如,他論證了一位有德的無神論者的可能性;一個在道德上優於基督徒社會的無神論者社會的可能性;宗教寬容;以及最廣泛的良心自由。
但貝爾通常因其推理的破壞力而為人所知,他批判了傳統、迷信、宗教與權威,還駁斥史賓諾沙和萊布尼茲,以懷疑論者之姿,動搖了當時主流的哲學體系。然而,並非所有貝爾的研究者都同意這些激進的詮釋。有學者認為貝爾是一位真誠、且時而傳統的喀爾文派基督徒。對貝爾著作的矛盾詮釋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盛行,並在他去世後的每個世紀中持續出現,這為哲學史家們留下「貝爾之謎」(Bayle enig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