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西蒙, 波娃
    譯者: 周, 桂音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 2021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父親過世時,我沒掉一滴淚。我曾對妹妹說:「輪到媽媽時,也會是一樣的。」 但這一次,絕望超出了我的控制,在我心中,有某個不是我的人,正在哭泣。 我將媽媽的唇貼在我的臉頰上,下意識地模仿它的動作。 她整個人、她的全副生命都在其中具體顯現,而憐憫之情使我心碎。

    沙特譽為西蒙.波娃最好的一部作品

    以哲學家之心,文學家之筆
    獻給母親與妹妹的哀悼日記
    全新法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

    張亦絢(作家)、林雅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公共衛生暨醫學人文學科副教授)——序文導讀

    黃惠偵(導演)、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鍾文音(作家)——深情推薦

本書是西蒙.波娃第四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作品,記錄了她與妹妹海倫陪伴罹癌母親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的歷程。

1963年10月,波娃的母親佛蘭索瓦摔倒住院,卻意外診斷出腸癌。在醫生建議下,波娃與妹妹決定讓母親接受手術,並對母親隱瞞病情。這一決定後來讓波娃懊悔萬分,認為是對母親的背叛。

波娃原本與母親關係疏遠。1949年出版《第二性》中,描述想要控制女兒的「專制母親」形象,部分即由此而來。但罹病期間,原本嚴厲、苛刻的佛蘭索瓦,竟變得像個小女孩般天真無助。這個從未見過的母親使波娃既驚愕又憐憫,也促使她重新反省自己原本對母親的種種理解。

住院後三個月,佛蘭索瓦過世,波娃則於同年出版了這段歷程的回憶錄。書中極其動人地記下她對母親既依戀又痛恨、既理解又陌生的情感。 這是《第二性》中母女關係的續篇與變奏,更是她抗拒死亡、擁抱生命的熱情宣言。 欲理解西蒙.波娃,不能不讀。

作者簡介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運動者、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家。其最著名作品《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被譽為「女性主義的聖經」。 十五歲立志成為作家,一生著述豐富多樣,橫跨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書信等多種形式。長篇小說《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於1954年獲得法國最重要的龔固爾文學獎。 波娃的思想與創作,都與她自身的生活經歷深深纏繞。她與哲學大師沙特終生保持開放性的伴侶關係,對她的思考影響深遠。而與母親之間南轅北轍、既愛且恨、既綑綁又衝突的關係,更形塑了她終生對「女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探求與思索。 1986年,波娃在巴黎與世長辭,與沙特的墳墓一起合葬在蒙帕納斯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