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論六家要旨》曾稱頌道家:
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
在此,司馬談視道家為六家之首,認為它能兼六家之長,而無其短,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將事務作最大限度的簡化,並得到最大的效果。「無為而無不為」語出 《道德經》,其言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2,又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3,向被視作道家的核心思想,尤於人生及政治上被廣為引用。但筆者卻認為「無為而無不為」僅為道家思想的中途站,其發展應尚有莊子的「無『無為』無『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之為
首先,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實在是「有為」而非「無為」,是作為個體的意願和動作的結果,是有意的「無為」。根據《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