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認識達爾文式惡魔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認識達爾文式惡魔

《達爾文陷阱:人類該如何擺脫自掘墳墓的命運?》書摘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好主意很快就會變質,出自善意的做法往往會走偏。政府和公司的領導人一開始可能誓言要帶來正面的改變,但是到最後只會做出自私自利的選擇。在文化領域中,美麗與真實淹沒在一大片空洞無用的垃圾之中。在社會中有許多聰明善意的人,盡力要讓世界更好,但為何往往徒勞無功?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羅恩 (Kristian Rönn)

天擇演化論誕生

達爾文陷阱:人類該如何擺脫自掘墳墓的命運?
達爾文陷阱:人類該如何擺脫自掘墳墓的命運?
1831 年的耶誕節過後,達爾文在英國普利茅斯港,登上了小獵犬號 (HMS Beagle)。這時他完全沒有想到會遇到什麼事。

那時,達爾文才二十二歲,剛從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畢業。當初入學是為了將來在鄉下當教區牧師,但是他也一直深深著迷於自然世界,希望成年後能夠盡可能多去看看。因此當他的劍橋大學老師、生物學家韓士婁 (John Henslow) 建議他擔任小獵犬號的博物學家,對南美洲進行大範圍調查時,達爾文沒有多想就答應了,所需費用由達爾文有錢的父親支付。

這是小獵犬號的第二次出航,前一次因為艦長自殺,同時出現人質危機,有不光彩的紀錄。第二次航行預計持續兩年,實際上花了五年,途中繞過位於智利南端的合恩角,越過太平洋,抵達澳洲與非洲,然後再度前往南美洲,最後才返回英國。這艘船在 1836 年 10 月 2 日抵達法爾茅斯港,這時達爾文早已放棄成為教區牧師的念頭。他很快就發現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瞭解人類的本性。

在航行過程中,達爾文寫給家裡的信,記錄了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已經為他博得學者之名。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小獵犬號航海記》於 1939 年出版後,更成了徹頭徹尾的名人。在這本書中,達爾文除了生動的敘述了漫長又刺激的旅程,也用了許多篇幅說明所見到的各式各樣生物與地貌。在加拉巴哥群島上的經歷影響他特別深,那是位於厄瓜多外海,偏遠又人口稀少的群島。

加拉巴哥群島上最著名可能是象龜,壽命可達數百年。但是達爾文也受到島上鳥類的吸引,並且帶了多件標本回英國。乍看之下,這些鳥雖然大致相同,但是仔細檢查之後,會發現有明顯的差異,例如有些鳥的喙細而長,有些的則短而粗。達爾文把這些鳥加以分類,他認為有些屬於烏鶇,有些是嘲鶇,另一些則是鷦鷯,然後在返回英國之前,他基本上都沒有放在心上。

小獵犬號回國後,鳥類學家顧爾德 (John Gould) 檢查了那些標本,指出那些鳥全部都是雀鳥,這出乎達爾文的意料。除此之外,每隻雀鳥之間都有足夠的差異,讓顧爾德分類成為十二個物種。達爾文回頭看了航行筆記,瞭解到這些鳥之間不同的特徵,似乎和牠們所處環境的差異有關。舉例來說,鳥喙粗的鳥在島上生活的環境中,有許多花生,這樣的鳥喙適合咬開花生的硬殼。這種關係似乎指出物種形成 (speciation) 的過程是因為回應環境而出現的。所謂物種形成,是一個群體中的成員演化出了不同的特徵,差異之大,成為了完全不同的物種。

達爾文在第二版的《小獵犬號航海記》,以及在 1859 年更為深奧的《物種原始論》中,把他對於加拉巴哥群島的原始觀察結果,精煉成完整的演化論,並且創造出「天擇」(natural selection) 這個詞,用以概括精要。

達爾文的理論相當簡單,可以說明如下:物種之內總是會出現隨機變異,舉例來說,有些人較矮,有些人較高。但是如果有高有矮的一群人,剛好都住在高個子比較容易存活的環境中,可能是某一座特殊的島嶼,島上的掠食者不會攻擊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人,那麼高個子的人將會更容易生存下來,他們可能會更容易繁衍後代,並且把這項特性傳給後代。

在這個假想的情境中,我們可能會說「長高」的基因由於有利生存而受到了演化環境的「天擇」。在這個過程中,具有適應環境特徵的個體,能夠在所處環境中繁衍,這點是天擇的核心,有的時候稱為「適者生存」。一如達爾文在《物種原始論》的序言中,是這麼說的:

當每個物種中,出生的個體數量超過能夠生存下來的,結果便是經常會發生生存競爭。任何種類的生物,就算是出現了最細微的差異,只要有利於自身,那麼在複雜且時有變動的生活狀況中,生存下來的機會比較大,這就是受到了天擇。

天擇
天擇示意圖表,《達爾文陷阱:人類該如何擺脫自掘墳墓的命運?》,p22,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授權使用。
達爾文的天擇演化論,後來改變了自然科學。他於 1882 年去世,這時科學界已普遍接受達爾文所提出「物種隨著時間演化」的學說,不過要再過幾十年,天擇演化論才普遍為世人所接受。到最後,有些人開始思考,這個理論應用的範圍是否可以更寬廣。

普適達爾文主義

1983 年,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為〈普適達爾文主義〉(Universal Darwinism)。他在文中說明了達爾文解釋地球生物演化的理論,並且認為這個理論能夠應用到更多不同的領域:公司、社會、迷因 (meme) 等。道金斯認為,在所有條件都具備的環境中,天擇過程就能夠推動演化,包括地球上和遠方的星系中,不論是南美洲的雀鳥、或是紐約的董事會,無一例外。

道金斯可能是第一個使用「普適達爾文主義」(又稱為廣義達爾文主義、達爾文形上學)這個詞的人,但是他並不是第一個把天擇原理應用到生物以及人類的社會結構、進程與社會環境的人。在自然脈絡和社會環境之中,在人類探索與花費心力的所有領域裡,由天擇推動的演化會在所有系統中發生,並且如同達爾文首先提出的那樣,有下列特徵:

1.變異:系統中,群體的個體特徵會有所不同,像是外貌、行為、策略等。舉例來說,想像一群小鼠,會出現差異的特徵包括體形大小、行走速度和皮毛顏色。有些小鼠體形小、速度快、皮毛白,有些小鼠體形大、速度慢、皮毛灰。而對於「公司」這樣的非生物群體,會出現差異的特徵可能是盈利模式。有些媒體公司可能靠訂閱來賺錢,有些公司可能靠廣告來賺錢。

2.選擇(或篩選):具有差異特徵的實體,存活率和生育率也不同,這種狀況有的時候稱為「差異適應力」。例如,比起灰色皮毛的同伴,棕色皮毛的小鼠外觀上可能更容易融入環境中,頭上的鳥類天敵便更難抓到牠們。而在媒體業界,市場可能篩選出以廣告為主要獲利模式的公司,因為這種模式不需要消費者花錢訂閱。

3.保留:能夠帶來差異適應力的特徵是可以遺傳的,同時影響到在族群中的繁殖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具有保護色的棕色小鼠在繁殖之前,可能更容易生存下來,這代表了在所處群體中,牠們的子孫可能會更多。而在媒體這一行業,篩選出來的公司可能會拓展業務,成立數個有相同經營模式的子公司。

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媒體公司運作方式是由人類決定的,而非天擇,因此公司的運作不屬於演化論管轄的範疇。但是區分「天擇」和「非天擇」並沒有意義。不論我們討論的是鳥類選擇小鼠獵物,或是人類選擇新的資源,選擇(或篩選)的精義始終不變。演化論指出,只要達爾文所說的「變異、選擇(或篩選)與保留」這三個條件都符合了,能夠帶來適應的特徵就會散播,這和選擇壓力 (selection pressure) 的本質無關。

不論如何,我們都親身經歷這樣的過程。在我們生活、工作和競賽的環境中,往往都是最能夠適應、完成環境要求的人是贏家。人類和小鼠及其他動物當然有所不同,我們的腦部演化得更複雜,讓我們有自我意識和同理心,能夠瞭解自身行動可能對於未來的影響,具備保護社會中弱者的美德,諸如此類。我們運用這種能力設計了法律規制與道德禮制,以及其他方法,為的是限制人類最原始的達爾文式生存本能。只不過,環境中的壓力一直迫使個人與群體為了追求狹隘的個體利益,而遠離了這些「善良天使」。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好主意很快就會變質,出自善意的做法往往會走偏。政府和公司的領導人一開始可能誓言要帶來正面的改變,但是到最後只會做出自私自利的選擇。在文化領域中,美麗與真實淹沒在一大片空洞無用的垃圾之中。在社會中有許多聰明善意的人,盡力要讓世界更好,但為何往往徒勞無功?

我主張是因為有達爾文式惡魔:這種演化缺陷會讓我們全心投入狹隘的目標,而不顧及更大的環境。在這一章中,我將探究達爾文式惡魔的本質,以及這些惡魔影響日常活動與滲透日常情況的方式,以便讓你有新的工具去詮釋和瞭解這一類的系統性錯誤。我們太常把這些錯誤只歸咎於「害群之馬」的所作所為了。

做壞事的人當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讓人能夠因為做壞事而獲利的系統,也應該要算進來,負起該負的責任。用饒舌歌手冰塊酷巴 (Ice Cube) 的話來說,不要怨恨參賽者,而是要怨恨比賽本身。更好的方法是懲罰參賽者,並且改變比賽規則。

※ 本文為天下文化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Rönn, K. (2025).  達爾文陷阱. pp.20-26,文章標題由編輯團隊所下。

遠見.天下文化 事業群以「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為願景,致力成為在台灣及華文世界中,最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文化事業群。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