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哲學是不斷進行的熱情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哲學是不斷進行的熱情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書摘
哲學的故事是人類自我覺察與人類對世界感到驚異的歷史。簡言之,哲學的故事是集體與個人對智慧的愛好,它同時包含宗教、神話、文化自我認同、個人自我認同與科學等領域的起源。哲學的故事展現在各時代哲學家的思想與教誨之中,不僅如此,它也能廣泛地勾勒出更宏觀的趨勢、運動與流行觀念的框架──十九世紀的日耳曼哲學家稱之為在時光中流轉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羅伯特.索羅門 (Robert C. Solomon)、凱瑟琳.希金斯 (Kathleen M. Higgins)

哲學的故事是人類自我覺察與人類對世界感到驚異的歷史。簡言之,哲學的故事是集體與個人對智慧的愛好,它同時包含宗教、神話、文化自我認同、個人自我認同與科學等領域的起源。哲學的故事展現在各時代哲學家的思想與教誨之中,不僅如此,它也能廣泛地勾勒出更宏觀的趨勢、運動與流行觀念的框架──十九世紀的日耳曼哲學家稱之為在時光中流轉的「時代精神」(Zeitgeist)。個別的哲學家當然也在這場戲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占據舞台中央的並不是他們,而是他們創造、發現或提倡的觀念。因此,哲學的故事並非哲學家的集體傳記,而是一幅觀念世界的抽象畫。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
在本書中,我們試圖呈現的是這幅抽象畫的其中一個版本。我們要從哲學的全球性中(或多或少)捕捉普世的人性,然而,我們的視角不可避免地局限於西方。儘管如此,本書第一部分仍廣泛囊括了各種傳統,從古美洲到西藏,從雅典、耶路撒冷到印度,以及從柏拉圖通往後現代主義的路徑。當然,這些主題的相關討論早已汗牛充棟,其中能簡要說明的卻少之又少。我們認為,哲學的璀璨之處不在於細節,而在於寬廣;我們希望讀者能讚嘆人類智性、熱情與想像的歷史廣度,而非其歷史深度。

本書是《哲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 Oxford, 1996) 簡化後的版本。我們省去許多編輯評論,並且節略了對當代哲學的介紹。與《哲學簡史》相同的是,我們在本書中也審慎不去討論任何在世的哲學家。我們缺乏完善的視角判斷、甚至猜測,時下流行的哲學思想哪一種在十年後仍能引起興趣或具有影響力,也不能指出哪一種哲學思潮具有重要性或是不具任何意義。我們更不願意讓人誤以為哲學只是歷史上的珍奇之物,只是過去的遺跡。哲學應該是動態且不斷進行的熱情,能持續走出新方向,包括不斷重新檢視自己的歷史。我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參與這段永無止境的歷程。

第一部 世上有終極真理嗎?

1 初始

思想萌芽之初

回顧整部人類史,哲學與哲學家的出現似乎是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像生物體內輕盈而不真實的分泌物,無法輕易用生理學或物理的必然性加以解釋。或許,哲學這個以「無用」著稱的活動,是人類腦部過度發達的副產品,也是人類思想侵襲並試圖超越日常經驗的結果。哲學肯定是人類擴充語言使用所引起的併發症,它用語豐富,且多為抽象與自覺的概念,取代了僅僅用在實際生活與表情達意的聲響。

然而,就某種形式而言,哲學觀念是普世性的,例如對自然與自然力量的看法,以及對人死後靈魂寄居何處所產生的疑問等等,這樣的哲學觀念起源可上溯至幾萬年前的史前時期。尼安德塔人 (Neanderthals) 舉行喪葬儀式,表示他們相信人死後仍繼續存在。關於靈魂與眾神,以及其他人類感官知覺不到的存在與力量,人類對這些事物的觀念也有很長遠的歷史。對於自然的好奇不只是出於實用的考量,也是發自內心的驚奇,這種感受也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於歐洲大陸的智人克羅馬儂人 (Cro-Magnon)。至於諸多概念,包含:集體的自我認同與正義,不只是風俗與共同生活的習慣,還有對神話,以及領土、權力與社群的合理解釋……這些無疑要比「文明」早好幾個世紀出現。

大約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紀之間,世界各地開始出現清晰而完整的哲學觀念與思想體系。不管是環地中海與中東地區,還是印度與中國,都紛紛出現了「哲學家」這樣的人物,這些偉大的哲學家各自樹立了不同的哲學傳統,流傳千年而不墜。在中東,古希伯來人發展了「一神」概念,並且自稱是上帝的「選民 (chosen people)」。在希臘,哲學家發展出最早的自然科學理論。在中國,道家發展出與希臘迥然不同的自然觀,孔子則發展了關於社會與「君子」強而有力的概念,至今仍主導著中國思想。在古印度,早期印度教理論家(吠檀多學派〔Vedantists〕)討論了古《吠陀》(Vedas) 所描述的世界之本質與起源,並且創造出豐富的神祇與偉大觀念。

各地文明的累積

哲學沒有單一起源,然而,假定哲學思維如奇蹟般突然出現在世界各地,則不免過於天真。商隊橫亙亞洲,環地中海區、尼羅河上下游以及現在的中東地區則充斥著遠程貿易。古希伯來人是游牧民族,印度是各種文化的交會處,而埃及是日後希臘哲學基礎觀念的發源地。此外,地中海南部也有著偉大文明,除了埃及之外,還包括努比亞(Nubia,今依索比亞)及尼羅河上游地區。

這些文化有著精巧的天文學體系、高深的數學、體大思精的靈魂觀,而且沉迷於來生問題。希臘哲學有許多重要觀念,包括幾何學與「靈魂」概念,或多或少直接得益於外來文化。事實上,古希臘的偉大「奇蹟」精確來說並非文明的起點,而是其他文明累積的結果;它是漫長歷史發展至此達成的顛峰,然而,關於其起點我們已不復記憶。

最古老的哲學發源地

信史中最古老的哲學或許來自於印度,印度教 (Hinduism) 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印度教不只擁有為數驚人的神祇,也留下了眾多哲人、玄思以及對世界的洞察。古印度教經典《吠陀》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而評釋《吠陀》的《奧義書》(Upanishads) 則出現在公元前八百年。佛陀在世時,印度哲學已經出現自由思想論辯與神祕主義 (mysticism) 傾向(徹底信仰生命神聖與非暴力的耆那教〔Jamism〕也在此時出現)。印度哲學已經為「」(Brahman) 的概念辯護了數個世紀,有些人堅持「梵」完全獨立於人類日常經驗,非人類所能感知。

佛陀從印度教經典中發展出新觀點,認為我們日常對宇宙及自身的認識都是一種幻象。早期吠檀多學派與佛陀都認為,唯有看穿對塵世與自身的幻覺,才能超越人世的苦難。在佛陀的名號下,其追隨者發展出豐富的理論,包含:知識、自然、自我與熱情、人體與疾病、心靈與情感,以及語言與我們構思現實的方式等。

對一神的信仰

古希伯來人當然是古代世界另一股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力量。早在基督之前數千年,他們的一神觀念與神授律法概念已經為「西方文明」布置好了舞台(十誡或許是古希伯來人在公元前一千年制定的教規中的一部分)。在耶穌基督之前,雖然古希伯來人未能出現一位足以和孔子、佛陀或蘇格拉底相提並論的哲學家,但是古希伯來思想家的確留給我們一部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希伯來聖經,或稱「舊約」。《創世記》堪稱是哲學上數一數二重要的一本書,即便一開始是以宗教作品的面貌出現,但同時也是歷史、社會學,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科學。

一神觀念並非古希伯來人首創,他們也不是第一個擁有龐大法律體系或相信自己是「選民」。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阿肯那頓)就已經崇拜一神;漢摩拉比統治時期(約1730-1685 B.C.E),巴比倫人已經擁有體大思精的法典,希伯來人教規即脫胎於此;而幾乎每個部族與社會都認為自己是獨特的,至今人類社會仍是如此(只要聽聽每個國家的國歌就能理解)。古希伯來人的傑出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創造、反省與傳述自身故事的本領;他們將自己描述為與上帝立約的強健民族,儘管最終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招致各種災害的磨難,卻終究倖存下來。

同樣也是在中東,波斯地區出現了一個名叫瑣羅亞斯德 (Zoroaster) 的人,他開創了總括性的道德一神論。我們可以想像,瑣羅亞斯德曾受到古希伯來人、早期埃及一神論者阿肯那頓,以及印度《吠陀》(瑣羅亞斯德的觀念與《吠陀》極為類似)多大的影響。有人可能不認為瑣羅亞斯德是一神論者,因為他信仰的神祇不只一個。儘管如此,瑣羅亞斯德主要尊崇眾神中最有力量的造物主阿胡拉.馬茲達 (Ahura Mazda),並提出強而有力的善惡觀念作為世上的主動力量。根據瑣羅亞斯德的說法,阿胡拉.馬茲達屬於善的一方,但是每個人都兼具善與惡的特質。瑣羅亞斯德比羅馬帝國末期北非的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聖奧古斯丁還早一千年開始思索所謂「惡的問題」:上帝何以容許世上存在這麼多痛苦與惡行?日後摩尼教 (Manicheans) 面對這個問題時,道德二元論就轉變成宇宙間善與惡的戰爭,而其思想所形成的瑣羅亞斯德教也讓波斯躋身世上最強大的帝國之林。

中國思想的核心:和諧

公元前六世紀,中國已經發展出高度的政治文化,同時間,整個社會卻也處於動盪中。因此,孔子發展出一套幾乎完全以社會與政治為核心的哲學。孔子談論和諧關係、領導與政治家風範、人際間相處與啟迪人心之道,並且要求人們趨善避惡。儒家的中心目標在於定義與培養出通往和諧社會的道路(「道」)。在政治巨變下,孔子提出如此深具野心的想法絕非偶然,因為當時正值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與同時期的佛陀不同的是,孔子並沒有建立宗教的意圖,也不以抽象的哲學智慧或預言來引領國人;然而,孔子死後受到整個社會的尊崇與奉祀,而儒家思想(通常與佛教相提並論)現在也成了世上三分之一人口信仰的宗教。

同樣是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國出現了第二位哲人(或可能是一群哲人)。一位名叫「老子」的思想家,發展出另一條通往和平與啟蒙的道路(「道」,希臘文「diké」常譯為「正義」,原來也意指「道路」)。與同時期的孔子不同的是,老子更看重的是自然,而非人類社會。孔子認為激烈的情感是「不自然的」,這意味著在君子循規蹈矩的生活中,不應該有激烈的情感。老子正好相反,他比孔子更信奉自然,而且更能包容粗鄙無文的庶民所擁有的熱情情感。對孔子來說,至善的生活方式是遵循祖先立下的傳統,也就是榮譽與尊重;對老子來說,「道」是更神祕的東西。「道」不可言傳,也不可明說,任何祕方、指南或哲學都無法解釋「道」。老子的《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而,這並不表示人們無法遵循「道」過生活,道家的意旨即在於指導人們依照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孔子與老子共同界定了中國哲學的內涵。他們都強調「和諧」是社會與個人的理想境界,堅持主張涵蓋一切或「整體論的(holistic)」人類生活概念,並且重視個人在大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對儒家與道家而言,個人特質的發展是生活的主要目標,但他們所說的「個人」並不具個人主義的意涵。對儒家而言,個人就是社會;對道家而言,個人就是與自然的關係。不管儒家與道家在自然與社會的重要性上意見如何相左,中國思想家全都同意「和諧」在人類生活中的必要性,也同意廣義的「個人」要比狹義的個人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科技傳統要比西方科技的發展更為久遠;例如,中國人比西方早了數世紀發明火藥、麵條和眼鏡。不過,中國人對科學總是抱持實用與實際的態度,並非為科學而科學;尤其儒家思想重視社會和諧遠超過科學理論。亞洲輝煌的科技史與懷抱理想「追尋真理」並沒有太大的關聯。道家雖然強調自然,本質上卻與科學無關。佛教則認為,科學與自然知識不斷進展的觀念只是人類另一個巨大的幻覺。接下來,我們終於來到古希臘哲學,但也別忘記這些亞洲哲學的觀點。

古希臘哲學:從命運的悲劇性尋找根本秩序

希臘人是印歐民族的一支,原本過著游牧生活,後來往南進入愛琴海地區,取代當地居民成為愛琴海新主人。希臘人起初並不以發明見長,然而隨著地中海貿易日漸昌盛,希臘人也開始引進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從腓尼基人身上,希臘人取得了字母、一定程度的科技,以及積極進取的新宗教觀念。在埃及,希臘人學到了日後決定希臘建築的模式、基本的幾何學,以及早期希臘「神祕」宗教中一些深具異國風味的觀點。此外,希臘人從巴比倫(今日的伊拉克)引入了天文學、數學、幾何學與其他極具宗教色彩的想法。埃及冥王歐西里斯 (Osiris) 搖身一變,成了希臘酒神戴奧尼索斯 (Dionysos)。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對戴奧尼索斯的強烈而神祕的祟拜影響了整個希臘思想,希臘人相信人性有一半出於自然,另一半來自神性。姑且不提其他詮釋,這個觀念也意味著人類擁有永恆生命:套句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的名言,對於一個生命經常是「污穢、野蠻而短暫」的世界而言,這倒不失為一種受歡迎的說法。

希臘哲學便是從這種融合了神話學、神祕學與數學的環境中孕育而生。最早興起的希臘哲學家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既受人欽羨卻又極度危弱的世界。希臘文化豐富且具有創造力,周圍卻環伺著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偉大文化突然遭到入侵並從已知世界的地圖上消失,在當時並非罕見之事;即便躲過戰爭的禍害,通常也會遭受自然的蹂躪,瘟疫如無聲的大軍橫掃各個城市。生命難以預測且充滿悲劇,因而顯得格外珍貴且令人扼腕。「最好是不要出生,」戴奧尼索斯的導師西勒努斯(Silenus)歡快地說:「其次則是早點死亡。」

處在人類難以掌控的世界中,「命運」的概念自然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特洛伊戰爭與荷馬時代的希臘人將命運歸因於諸神奇想下的決定,但是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已經開始尋求事物的根本秩序,某種穩定且可理解的基礎。而要取代諸神的奇想與激情,以及命運的不確定性,哲學家就必須找出「邏各斯」(logos),即某種道理或根本的邏輯。在哲學這門學問出現之前數千年,宗教就已為人類開啟通往「來世」之路;然而,等到哲學出現,人類才開始探求來世的秩序。

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傳統希臘神話學已讓人感到厭倦並逐漸產生疑問。世故的希臘人已不再嚴肅看待諸神,以及各種充斥著受害者與保護者的故事,現實與幻想的鴻溝中也浮現出「真理」的觀念。色諾芬尼 (Xenophanes) 認為是人類虛構了諸神,「如果牛、馬和獅子有手,可以跟人類一樣動手作畫,馬會把神畫成馬的樣子,牛會把神畫成牛的樣子,牠們會依照自己的身體形象來塑造諸神的身體。」色諾芬尼問道,這些神祇如此粗魯無禮、素行不良又情感幼稚,為何要崇拜祂們?因此,他建議──約略與此同時,希伯來聖經最早的篇章開始集結成書──信仰「一神,諸神與人類當中地位最高的一神,祂在肉體或心靈上不同於生命有限的人類」。

我們不知道這些懷疑在希臘社會中流通有多廣,但是它們確實已散布各處。一神論為希臘人所知,一定是透過希伯來人,因為這兩個民族往來相當密切。儘管希臘人信奉的是多神,但是一神論一定也引起希臘人對「單一」(unity) 的興趣。從這樣極端的觀念中,希臘哲學(philosophy 的字根是希臘文的 philein〔愛〕和 sophia〔智慧〕)誕生了。

※ 本文為麥田出版社提供之文摘,摘自Solomon, R. C., & Higgins K. M. (2023).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 pp.33-49。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