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上班族的你,有當過「薪水小偷」嗎?是否曾經偷偷在座位上滑手機,還不忘在老闆經過的時候裝個忙?還是每天會花 3 個小時上廁所?你又是否從這些「小奸小惡」獲得一絲罪惡的快感?上班偷懶還照領工資的薪水小偷是現代社畜的生活小確幸。相對於這些好吃懶做的草莓族,是一群唯有工作高,凡事講求高效率高產量,甚至以(抱怨)加班為樂的工作狂,並經常在 LinkedIn 上分享各種職涯的成功故事。我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種人。
不管你屬於哪種族群,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反工作」的意識潮流越加盛行。不論是中國的「躺平」,或是追蹤人數成指數性成長的 r/antiwork (Reddit 反工作論壇)和 r/WorkReform(Reddit 工作改革論壇),皆或多或少顯示現代社會對於工作的不滿,從不同角度省思它的意義。我將以馬克思的思維出發,說明為什麼真正的「小偷」根本不是你而是資本家。行之多年的資本主義社會卻使我們習以為常地把努力工作領薪水當成再自然不過的事!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剝削
在斷定誰才是薪水小偷之前,必先了解薪水是怎麼來的?金額又是怎麼決定的?
你的勞動值多少錢?——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Das Kapital) 的第一卷詳盡分析資本社會下的商品生產模式和它與勞動者的關係,發展勞動價值理論 (Labor theory of value)。在市場上,商品 (commodity) 同時具有使用價值 (use value) 與交換價值 (exchange value)。前者指的是在使用某個商品時它帶給你的價值,它可以由多種因素衡量,如一個便當好不好吃、外套的保暖程度等。後者則必須依賴市場上一個商品與其它商品的比較,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商品的價錢。
在市場上,我們都知道 100 元可以拿來買一件 100 元的衣服,或是 10 顆 10 元的茶葉蛋。仔細想想卻有些弔詭:我們為什麼能把兩者視為等值的東西?衣服和蛋是多麼不一樣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若我們能把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較,代表我們認定等值的商品間必定具有某個共通的東西,而這個可以使商品化約為交換價值的共通點就是勞動 (labour),因此商品的交換價值/價錢取決於生產此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以上述例子來說,假設一件衣服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 1 小時,那麼我們可以從市場交換價值知道,生產一顆茶葉蛋僅需要 0.1 小時。
當你的勞動成為商品
不過,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資本家的目的是賺錢。若一切商品都只是等值地交換,賺錢如何可能?馬克思認為,資本家能夠賺錢是因為「勞動」的特殊性。勞動不同於其他商品,是唯一有能力生產超出自我存續所需價值的東西。舉例來說,生產 1 件衣服需要花 2 小時的勞動時間。身為成衣工廠工人的你,每天花 8 小時生產 4 件衣服。不過,資本家為了賺錢,它只付給你和 1 件衣服等價的工資(這工資已讓你可以存續繼續為公司生產)。也就是說,你在工作時只有前面 2 個小時為自己生產,而剩下的 6 個小時的勞動價值被資本家奪取了!換個角度看,你工作一整天生產了 4 件衣服,領到的工資卻只夠買 1 件衣服。
這「被偷走」的 6 個小時、3 件衣服,就是「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資本家的賺錢源頭。這樣說來,到底誰才是薪水小偷?
桑德斯前一陣子更一語戳破資本家的謊言,將大型企業對員工的剝削和冠冕堂皇的說詞攤在陽光下,在推特上寫道:
Chipotle 的企業貪婪顯而易見:公司 181% 的利潤成長至 7.64 億美元,CEO 的薪資也成長了 137% 至 3800 萬美元。然後公司卻將墨西哥捲餅的成本上漲歸咎於「因為要幫領取最低工資的員工加薪 50 美分」。 那才不是通貨膨脹, 那是哄抬物價。
勞工其實很自由?資本家的高風險高報酬?
由上述勞動價值理論我們知道資本社會系統的運作必定造成對勞工的剝削。資本主義的擁護者或許會認為:比起中古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現代勞工幸福多了。不過,兩者的不同在於資本社會下的剝削較不明顯,我們經常認為員工努力工作換取薪水合情合理,甚至認為可以「自由地」選擇想待的公司。但這是真正的自由嗎?為了生存,沒有資本的勞工必須投入勞動市場,「免費」販售部分勞動給資本家,怎麼說來都不是件公平的事。正如馬克思所說:
受制於經濟關係的強迫,勞工完全服從資本家。在經濟條件外,直接武力當然還是會被使用,但只在少數狀況下。
即便如此,許多人可能還是會懷疑:只要是勞工就一定遭到剝削嗎?或許資本家從勞動剩餘價值中獲利合情合理。持有這類立場的反駁者可能會認為資本家承受比較大的風險,理應得到比較好的待遇。針對這點,馬克思也有在 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勞動不同於其他商品,它的特性在於資本家只有在勞動本身已經完成生產,扣除剩餘價值之後才發給工資。這根本地顯示出資本家與勞工的不對等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勞工也承受了一種風險,那就是只有在資本家能夠透過剩餘價值賺錢的前提下,才有薪資可以拿。
再者,有人可能會認為勞工覺得不公平可以自己創業,沒有必要怨天尤人。不過,對於原本就擁有很少資本的勞工而言,創業是個艱難失敗機率又很高的選擇。哲學教授 Peffer 在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一書批評這種觀點。他不但指出一般人為創業儲蓄的困難度,也點出創業的高失敗機率,往往使勞工陷入比以前更糟的經濟狀況。
結語
馬克思的理論有其誘人之處,但也有許多被質疑和待釐清的地方,像是他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到底是否合乎事實(如勞動是否真的為剩餘價值的唯一源頭等),是往後眾多經濟學家反覆探討的議題。這篇文章的重點在透過馬克思的理論與思想,反省自我勞動的意義:我現在領的薪水代表什麼?誰又是市場的獲利者?與其羨慕貝佐斯剛購入價值五億美金的超級遊艇,不如好好思索:究竟是什麼成全了這種奢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