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描繪了 AI 為何引發人類的焦慮。它和之前的工具不相同,相較於輔助人類工作的機械, AI 它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與機械的互動狀態。我們想要更快速的移動,所以發明了汽車,並透過人類駕駛來發揮其價值,但人類會累、會分心,甚至會死亡。換成 AI 駕駛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 AI 不會累,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找出最佳路徑、不會故意繞遠路偷錢,也不會突然恍神或拿起手機導致分心,更可以透過軟體更新讓自己越來越完美,而且軟體還可以大量複製,不像人類需要重新訓練養成……。人類在 AI 能夠完美執行工作的情況下,不再被雇主所需要,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同時失去了收入。
這是可以想像的未來,而且是工作完全被剝奪的未來。能夠不工作聽起來是件好事 ,但沒有收入可不得了,畢竟現在沒有錢,你的食衣住行全部都會出問題。「再找工作就好啦!」這樣的說法也不再適用,別忘了我們所討論的,是 AI 拿走所有工作的情況。既然如此,人類如何獲得收入呢?在文章下半部分,我們先試著從 UBI 談起。
關於 UBI ,我們在煩惱什麼?
許多人聽到 UBI ,直覺上多半認為是天方夜譚吧?每個月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你的帳戶便自動出現一筆錢。「怎麼會有這麼好康的事情?」「這樣以後不就不用工作了嗎?」「這些錢又要從哪裡來?」相關的問題自然一個又一個浮上檯面。關於 UBI ,哲媒作家賴怡禎的作品已提到了 UBI 的優勢和對工作上的解放意義,也因此在文章中我並不集中討論 UBI 的意義和支持反對者的交互攻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僅需要 UBI 的基本預設。安妮.勞瑞 (Annie Lowrey) 所著《無條件基本收入》中給了相當淺要的例子。
上述的例子便是 UBI :它的對象是每位居民 (Universal) ,它僅提供居民的基本生存 (Basic) ,且它是收入 (Income) 。現在讓我們考慮 UBI 與工作的關係。有許多人認為, UBI 會導致許多有工作的人從此不工作,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有 UBI 後便不工作,透露出的除了本人懶惰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呢?我想到的是雇主對員工苛刻、甚至是壓榨,導致員工有更直接的收入以後便離開;也有可能是這位員工本來就不想工作,而只是為了薪水在崗位上交差了事,擔任團隊裡面的豬隊友,而且當得非常好,一離職搞不好讓團隊效益變得更高……。我們可以想像出許多的可能,而且這樣的可能有好有壞,但人類習慣看到負面的訊息、對「不工作」抱持負面的評價,也因此對 UBI 抱持負面的想像,但這並不能直接得到「 UBI 就是不好」的結論。
現在,我們把工作飽和的情況放進來。俗話說「與其給魚吃,不如教釣魚」,大多數的人直覺上都認為,當我們「技術性失業」時,輔助就業,教導其他生存的技能才是治本之道,不過這樣的想法在當代是否適用呢?有多少人在學會釣魚之前,就已經先餓死了?就算學會了釣魚,又是否能確保這些有魚吃,還是只能吃魚骨頭呢?的確有人懶惰,但願意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數。考慮到這些願意工作,且準備好在專業領域工作的對象,他們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我們正走在一條工作飽和、供需失衡和專業不能保障事業的不歸路。當然你可以說:「為什麼一定要好高騖遠,只要做簡單的工作、或者考上公務員就好啦?」請再想想上一段的例子,這些工作到底被誰拿走了呢?
現在我們再把 AI 放進來,讓大家都無工作可做。我們都習慣了工作,甚至認為工作是值得追求的。即便是AI取代工作的敘述中,我們試著拯救的仍然是人類的工作,然而,安妮.勞瑞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消失的是勞動力,而不是資本?」資本在勞動力消失之後的故事,我們並沒有仔細注意或者討論,這也是本篇文章接著要討論的目標:資本,或者說是金錢。不管我們要做什麼,所有的原因都是錢,給錢自然是最暴力卻最有效的解方,這也是 UBI 實施時的重點,比起訓練技能更快更有效,且花費更少。
關於財富,我們追求什麼?
我們可以選擇解決失業問題,但從盧德謬論的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只要新的技術出現,就會有人失業,然後我們繼續製造更多的需求(新技術員)和隨之而來的工作機會,並在新技術出現時再度陷入相同的困境,成為一種無限競賽。但退一步想,我們也可以選擇思考從「有工作才有錢」或「用錢才能換取日常所需」下手。就失業率每每創新高,和多數專業高端人才只能以兼任方式賺取生活所需的狀況下,我們可以合理懷疑,有問題的並非失業,而是可以累積的金錢。
說到底,金錢是什麼?
在哈拉瑞的著作中,他提到人類其實生活在三重現實當中,一類是外在的物理現實,比如世界中的花草樹木,另一類則是內在的主觀現實,比如我們的情緒感受,而第三類則是在人類獨特的敘事結構下所產生出的「虛擬現實」,他把此類物品的性質稱作「互為主體性」,其代表作品便是國家、宗教、還有金錢。
當政府帶頭製造含有特殊印花的紙張,接著宣稱這些紙張「有價值」,並強迫人民一定要利用這些紙張才能購買物品或上繳當稅金,整個金錢神話便開始展開;從一開始少數人的故事,變成大多數人都相信的現實:紙張有價值,持有紙張的人也跟著有價值,於是所有人開始追求著「有價值的紙張」,一場名為賺錢的遊戲就此展開。
直到現在,只要一出生你便強迫加入這場遊戲的行列;人類透過紙張建立起整個交換系統,如果沒有錢,你便不能換取任何物資,同時人類也透過紙張的持有數量(當然,現在已經是數位化的數字)來作為對持有者的評價,並樂此不彼。
當我們透過一次又一次例行重複的勞動來獲取金錢時,必然會感到無聊,甚至疑惑,但在政府和資本家帶頭鼓吹「有工作才有錢」、「有錢才能買東西」、「勞動是有價值的」、「錢賺越多越有用」……等一連串的小故事下,工作一樣被賦予了價值,並和金錢綁在一起,導致大多數人為了生活而必須為虛幻的物品工作、承受莫大壓力甚至死亡。關於金錢,那個被我們發明,卻反過頭奴役我們的事物,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它一開始只是個故事?如果讓這個故事的發展不太一樣,當我們把「工作才有錢」這個小故事拿掉的話,會變得如何呢?
一個由 AI 工作、政府給錢、人類實現自我的世界
現在,我瘋狂想法底下所需要的幾個假設已經出現:
(1) 人類透過工作賺取金錢。
(2) AI 取代人類所有的工作。
(3) UBI 是維持人類生活的有效解方。
(4) 金錢是人類虛構的現實。
讓我們想像以下的情況, AI 在不斷進步下可依照人類需求客製化,便大量取代原本需要人類操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假以時日,所有的工作光靠 AI 就能完成,形成一個人類不需要工作的社會。請記住,是「不需要」,而不是「不能」。在此情況下,人類無法靠工作累積金錢,並利用金錢購買任何需要和想要的事物。大部分的人類使用完現有的存款以後,所有的財富僅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金錢是交換物資或服務的合法管道,且工作是獲得金錢的合法管道,當大多數人無法工作且無存款,在不犯法的情況底下便無法獲得金錢,無法獲得金錢便無法交換生活物資,這時,我們有幾個可能的選項:
(a) 人民暴亂,到處發動小型大型革命,試圖以非法手段得到物資或重新分配財產。
(2) 成真,(1) 無法被滿足的選擇下,人民要嘛搶奪物資,要嘛攻擊金主,目的是讓已經毫無懸念的貧富差距重新分配。在此情況,我們可以想像財團已經準備好大量的武裝機器人等著人民光臨,造成大量傷亡,即便成功搶奪,也只是暫時性的勝利,之後還得面對更強大更嚴密的 AI 軍團。想像一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義和團運動,以肉身對抗鋼鐵的選擇,不管怎麼思考都是百害而無一利,且治標不治本。接著,我們從前提 (4) 下手,考慮另一個可能選項:
(b) 人民不再相信金錢。別忘了在之前提過,金錢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所得到的虛構現實。當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此現實,這樣「互為主體性」的虛構物便不再具備原本所該有的性質。
大部分的人類無法使用金錢,意味著以金錢換取事物的消費系統僅剩下少數掌握金錢的「玩家」可以使用。當僅剩下少數人掌握金錢,大部分的人類不具備消費能力,意即之前所建立的消費系統對大多數人無用,人民會自動建立起新的交易系統,有可能是新的貨幣,用來換取不被大財團掌握的基本生存物資。消費系統對大多數人無用的情況下,之前所建構起來的生產鏈其生產的物品僅會造成囤積,或者只在少數人之間流通,無法被有效地消耗,甚至無法被用來大量營利,原本建立起來的資本帝國會逐漸縮小成只有資本家之間的小王國,握有上個世紀的財富,卻不再是大多數人追求的目標。不是不想追求,而是無法追求。
第二個選項所考慮的,是資本家們的立場。即便有強大的 AI 和掌握全世界的財產,但因為大多數人已無法消費,而將導致新的交易系統出現。資本家透過商業操作累積的名聲和財富突然被完全放置、忽略,所生產的任何物品也無法獲得任何新的金流,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只能自己購買,同時這也不代表所掌握的物資就此安全無虞,可以想像這些上世代的霸主仍然得武裝起自己的物資倉庫,防止任何的偷竊強盜行為。
假如前面兩樣一者讓大多數人陷入恐慌,一者讓資本家們陷入焦慮,是否有更好的出路呢?讓我們考慮以前提 (3) 下手的第三個選項:
(c) UBI 透過資本家(或政府)實施,每月固定供給人民財富,讓他們換取生存所需的物資,同時保有已經建立起來的經濟系統。
在第三個選項,已有許多文章對人類的權利或義務做著墨,在這裡我單純想從掌握資金的資本家角度來考慮。讓我們假設資本家不想看到同類死傷慘重,也不想要讓自己在小小王國裏面孤芳自賞。假如不想走到選項 (a) 或 (b) ,資本家們必須要在不影響其資本帝國的情況下建立起一個讓大多數人可以維持此系統運作的生活模式。
這樣的世界下,所呼應的便是舒茲(Bernard Suits)在《蚱蜢》一書中提出,由科技所奠基的理想國度。基本需求由 AI 負責生產,供應充裕,人類因為 UBI 的支援,所有的工具性活動(工作)已被排除,也排除了管理需求,如此一來,我們需要處理的是:人還可以做什麼。舒茲的答案是「玩」」,但同時背後說的也是「選擇」。你可以在這個世界中選擇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靠著 UBI 維持你的生物機能直到死去,或者你可以選擇談著戀愛,和另一半共組家庭、平平凡凡共度一生,又或者你可以勇敢地追求你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並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發揚光大。不管你選擇哪一方,你不會有生存上的壓力,你的人生考慮的是「如何妝點自己的生活」,而非「我要如何活下去」。
結論
在歷史學家卡斯 (James P. Carse) 的著作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中,他提到了一種想法: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會進行兩種類型的遊戲,即「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無限的遊戲在比喻中指的便是我們的人生,每一個人都在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遊戲任務,目的是延伸自己讓自己得以在遊戲中生存,至死方休。
在他的思想底下,人類生活透過自身努力得到成果的競技世界,而這樣的世界觀預設的資源其實有限,而我們為了獲得資源,只好不停與他人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競賽,透過無限遊戲中的有限遊戲,讓自己佔據更多優勢。上述的比賽結果有人得到優勢,同時也代表有人失去了優勢,世界是個競技場,而不適合的人將被淘汰。
假如現在有個機會,讓我們可以改變遊戲規則的話,有沒有讓所有人都開心的方法呢?如果你認為有的話,那麼一個生產無虞、自動得到收入、且人人可以追求自我的理想國如何?世界現狀像是資本家一邊向消費者榨錢,一邊降低成本來滿足最大獲利的遊戲。然而當資本家不斷想以機器取代人力,以節省更多的開支所導致的結果,卻變得它們不得不拿錢出來供其他人花費時,是否需要感謝他們過度投入在金錢遊戲上,所造成的金錢反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