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當 AI 撞上 UBI (上)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當 AI 撞上 UBI (上)

當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後...人生就開始了
這篇文章的主軸是兩樣當代的火熱議題: (1) 人工智慧與 (2) 全民基本收入

您在這裡

難度:
2

這篇文章的主軸是兩樣當代的火熱議題: (1) 人工智慧1與 (2) 全民基本收入2。前者關乎的,有科技高度發展的相關倫理議題3外,另一讓人憂心的則是,未來多數工作可能被 AI 取代而將專業人士淘汰的「技術性失業」狀況;後者考慮的,是一種人類面對社會越趨劇烈的貧富不均中終結貧窮的可能選項,同時,也是 AI 可能引發的技術性失業情況下的其中一種解決方案。

當我們思考這兩個議題,背後所連結、所預設的,都會回到由人類所建構出的消費型社會:在此社會下,金錢是換取必需品和奢侈品4的合法且有效的管道。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交雜運作,讓有形無形的事物皆可使用價格來衡量;買不到的並非無價,只是不到底價。而為了獲取金錢,大多數的工作是合法且有效5的管道;我們透過工作換取金錢,並用金錢換取工作所製造的物品或服務。

機器人可以幫人工作,也可能搶人工作
今天這篇文章想要呈現的是一個思想實驗。在文章中,我首先針對 AI 和 UBI 做簡單的討論。為什麼要談 AI ?機器不只幫助人類工作,最後可能搶走人類的工作,使得越來越多人的經濟困境更加雪上加霜。為什麼我們談 UBI ?因為貧富差距過大和技術革新,導致多數人失業或者賺的錢不足以支撐生活開支。接著我會將論證所需要的第三部分,即金錢的意義納入討論;對我們而言,所有人被強迫進行一種名為賺錢的遊戲。最後,我想推論出的是一種可能的想像:人類工作被 AI 全面取代的情況下,將導致政府或企業不得不實施 UBI 

關於AI,我們在擔心什麼?

相信多數人對「哆啦A夢」可能並不陌生。許多人夢想著四次元口袋中的物品出現在現實世界:有了竹蜻蜓,人類可以在天空自由飛翔;有了任意門,人類的聚會將從物理限制解放,更別說是那架能夠拿出多樣神奇道具,並愛吃銅鑼燒的機器貓了。這些由作者想像出的道具在設定中是 22 世紀的發明,但實際上多數已經被證實是奇想。即便是如此,現在我們科技能夠做到的,也足夠讓百年前的人驚嘆了:透過網路連結,我們可以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視訊對話,又或者透過簡單的 AR 裝置,在技術上我們已經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堆疊一層又一層的虛擬事物並與其互動(比如寶可夢Go)。甚至你可以說,距離出現類似哆啦A夢能如同人類的智慧機器人也許也不遠了。當代的 AI 已能夠進行「深度學習」,藉由類似人類神經網路的連結方式, AI 可以自己學習如何從一堆圖片中辨識出貓咪,也可以從對話當中判斷這些人類的喜好,甚至在藝術領域和遊戲競技也都實際投入了 AI 並獲得驚人的成就6,但同時人類卻也開始擔心:假以時日 AI 有辦法完全取代人類能做的事情,之後人類該何去何從呢?

讓我們再更深入思考 AI 的角色:當 AI 發展越來越成熟,可以應用在各領域上時,被設計來輔助人類生活的 AI ,是否有可能與人類的關係產生改變?比如說,人類必須和 AI 在關係上對等嗎?因為從外觀上甚至互動上 AI (或者搭載 AI 的機器人)已經和人類毫無差異,無法分辨或者相較於哆啦A夢機器人與人類開心生活在一起的世界,更多人腦袋中出現的是許多西方科幻小說和電影所演出的橋段: AI 產生了自我意識,反過頭來攻擊並統治人類7?曾經僅在娛樂上的題材,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已經到了讓人擔憂上述世界可能成真。

在這篇文章,我會將重點放在人類正在發生的勞動困境。隨著工具和技術越來越進步,人類一路走來發明和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讓生活越來越有效率,同時也因為細緻的分工化而訓練出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假如今天你生病要看病的話,現在要考慮的並不是「有沒有醫生」,而是「有什麼醫生」;不同的症狀需要的醫生皆不同,他們在其專業領域皆受過良好的訓練,並在儀器輔助之下協助診斷和治療。現在請想像,當你踏入診所時,坐在你對面的並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由幾隻機械手臂和螢幕所構成的自動機,你會不會覺得錯愕?你願不願意相信眼前的智慧型無機物?在不久的將來,這將是可以實現的狀況,透過訓練的 AI 可以透過對病人身體症狀的判斷,比對已經建立起來的資料庫,得到病人發生什麼事,以及該如何應對,甚至在手術上 AI 能夠做的事情比醫師更加細緻且更不容易犯錯8

工作都給AI做了,那我還能幹嘛?
在擔心 AI 統治人類9之前, AI 讓人類無事可做的未來會先來臨。許多人擔心 AI 將毀滅人類的生活10,類似這樣的論點在人類文明演進上已非第一次出現。盧德謬論 (Luddite fallacy) 11告訴我們,只要技術一革新,「人類失去工作」的說法就會出現,但如此令人恐懼的未來一直都未成真,因為人類總是在一波又一波的技術革新中轉型並存活。即便如此,這次的 AI 技術卻讓人不得不仔細考慮,人類還能做些什麼?你可能會認為, AI 所取代的是技術性低且重複性高的工作(比如搬運工或生產線作業員),但這只是表面上可觀察到的案例;從形式上,我們可以發現被取代的是可被設計成公式流程,並反覆操作的工作,所以醫生、律師等有規則可以依循的專業也是 AI 技術上能取代的對象。

當代的 AI 一樣是人造物,卻具備了可以判斷事物的智慧。在 AI 之前的革新,所有的機械和器具還是需要人類主動操作,也因此司機可以從駕駛馬車變成駕駛汽車,轉換駕駛工具後一樣領受收入,但現在的情況是 AI 透過網路連線,自駕車的時代大量登場後,是否還需要會出錯的司機呢?我們自然可以設想 AI 一樣會各種出錯的狀況,但試想如果你是資本家,現在要考慮的員工類型有兩種:一者是只要能透過更新,便能變得更好的 AI ,另一者是出錯可能就會失去性命、要重新培養專業的人類,相較之下,哪一個才是更安全更一勞永逸更值得投資的未來?

假如你同意我的說法,現在讓我們試著想像某一未來的場景:你和家人在一天早上醒來,居家監控軟體透過語音提醒今日的行程表,並搭配最適合的穿著。你可以將食材放在料理桌上,廚務機(假設有的話)根據你的選取將它變成可口的餐點,你們需要做的,便是坐在餐桌上等候。接著你和小孩換好衣服,經過門口時 AI 送上問候,門口已經停好自駕車,幫你們設定好各自的目的地,於是你不用駕駛,可以專心和孩子聊天,如果你不是在跟各式通訊軟體奮鬥的話……。我們可以一直編造這樣的故事,讓人類工作在故事中逐漸消失,只要專心在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聽起來真是美好。

等等,我們是不是忘了一件事,剛剛的故事中,人類的生活不能沒有機器,那麼最基本的軟硬體維護費用怎麼來?生活娛樂所需要的消費又怎麼來?我們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收入不是嗎?

我們都同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假如我跟你說,在上述條件成立底下,白吃的午餐會自動送上門,你覺得如何呢?在文章的後半部,我將試著論述白吃的午餐,意即全民基本收入如何出現,而這一切,都得感謝資本主義的努力

(繼續閱讀下篇

  • 1. 在本篇文章中之後將以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代稱,而文章中討論的 AI 泛指任何搭載人工智慧系統的機器與電腦上可運行的人工智慧程式,還請讀者從文章脈絡自行判斷其指稱。
  • 2. 一項因全球經濟困難而正在發酵的大型實驗,又稱無條件基本收入。在本文中之後將以 UBI (Universal Basic Income) 代稱。
  • 3. 舉例來說, AI 發展成熟以後,以後人類搭乘的可能是由 AI 所控制的公車、自駕車,但同時,當自駕車遇上緊急事故,比如突然有人衝上馬路時, AI 該進行什麼樣的應對方式,以及當造成傷害時,又是誰該負責……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 4. 還請讀者注意,這裡的奢侈品泛指以娛樂、享受或者炫耀為主的事物。在此定義中,聽音樂用的耳機不管是有線無線都會被放在奢侈品,但全麥麵包則會因為品牌的不同而在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間移轉,還請不要在此處過度執著,只要以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下去考量,把沒有它不會導致你死掉的東西都當成奢侈品即可。
  • 5. 在考慮此說法時,可以思考到世界上仍有許多非法營利的管道,比如賭博、器官買賣、性交易……等。自然我們可以把其納入考量,但這背後還是都以金錢為主要的目標,所以放不放入只是多了一層思考,結果並無太大變化。
  • 6. AlphaGo的60盤勝棋 掀起圍棋界隱形革命
  • 7. Google 工程總監庫茲威爾 (Raymond Kurzweil) 曾提出科技奇點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的說法,指的是依照當下科技發展的速度,在 2045 年 AI 將具備超越人類的能力或智慧,到時候 AI 不只搶走人類的工作,可能還會取代人類、甚至統治人類。
  • 8. 想像一個不會流汗也不需要休息補充營養,下刀毫不猶豫且不會偏移的超級手術狂。醫師們有什麼本錢和 AI 競爭?我們是否還需要這些和 AI 相比更容易出錯且更高薪的專業工作者呢?
  • 9. 其實我對「 AI 統治人類」這個概念一直覺得很有趣,是個聽起來很聳動,但實際上沒內容的用法。請讀者可以試著想像什麼是 AI 統治人類的世界?除了腦袋中浮現過駭客任務或魔鬼終結者的場景,可以思考 AI 為什麼不直接把人類滅掉,還要把我們監禁或者放在養分槽中?又或者可以思考當今天 AI 和人類一樣走在路上時,它們為什麼還要被設計可以使用跟人類完全一樣的事物?當你越深入探究,你可能會得到越來越莫名其妙的世界觀。因本次內容與此較不相關,僅提供些許想法給讀者思考。
  • 10. 這裡的毀滅其實有幾個不同的層次,可能是從根本上毀滅人類這個物種,或者毀壞人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文明。在此處指的是讓人類辛苦建立起來的社會系統整個崩壞,詳見後文。
  • 11. 又稱勞動總和謬論 (lump-of-labour fallacy) 。起因於盧德運動,在 19 世紀工業革命的英國,人民擔心機械將取代人力,為了對抗紡織工業化,大量燒毀紡織機。
興趣是教書,工作是遊戲;用哲學態度研究遊戲,從遊戲中挖掘哲學內涵。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1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