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不要感情用事?有沒有人性啊你——讀《道德情感論》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不要感情用事?有沒有人性啊你——讀《道德情感論》

我們要如何理解道德規範的正確與否呢?道德規範又是如何產生的?亞當‧史密斯認為,道德是自然產生的,而且非常簡單,道德僅僅是出自於人性、出自於我們身為人的情感。

您在這裡

難度:
1

經濟學與倫理學兼備的大師

亞當‧史密斯在 1776 年以《國富論》一書聲名大噪,成為近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但是,他除了是一名經濟學者之外,同時也是一位邏輯學、倫理學專家。在出版《國富論》之前,1759 年出版的《道德情感論》一書就已經使他的研究受到眾人的注目,該書被視為倫理學的代表作之一。而亞當‧史密斯在出版《國富論》之後,也依然持續進行倫理學的研究,並致力於修訂該書的內容,增添不足之處,使得《道德情感論》的內容更趨於完整,終於成為一部說理清晰、易讀好懂的倫理學大作。

《道德情感論》一書談論的不只是道德,談論的更可以說是「人性」。淺顯易懂的文句,引人入勝的解析,清楚說明亞當‧史密斯對人性的了解。一般人似乎認為我們總是「理性」的做出選擇,「理性」的處理生活周遭的大小事務,但是,亞當‧史密斯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感情」用事的。並非所有選擇、所有應對都是理性產生的結果,其實感情主導了我們許多的行為判斷,而這正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道德來自於人性:同情共感

「道德是什麼?」是倫理學最主要探討的問題。道德是一種類似於法律的行為規範,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的指引。法律有明文規範,我們可以大致上清楚規範內容為何,也知道如何在法律上判斷對錯。但是,道德規範卻沒有,那我們要如何理解道德規範的正確與否呢?道德規範又是如何產生的?亞當‧史密斯認為,道德是自然產生的,而且非常簡單,道德僅僅是出自於人性、出自於我們身為人的情感

道德的基礎就是「同情共感」,亞當‧史密斯以此為基礎,詳細說明我們是如何判斷行為的是非對錯。每個人都具有喜悅、悲傷等等不同的感情,而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他人心中真正的情感,卻能夠想像自己處在同樣情境時的情感,以達到「同情共感」的目的。比方說,如果看到一個人因為失去家人而滿面愁容,我們雖然無法真正得知對方的心情為何,但卻能夠想像自己失去家人時的情感,以自己的心情來理解、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當能夠理解到對方的處境時,對於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會有相同認知,那這個行為可能就是對的、是應該的。相對的,當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對方的處境,卻發覺對方的反應並非自身所能認可的,那這個行為可能就是錯的。

亞當‧史密斯認為情感是我們的天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都喜歡開心、愉悅這樣的正面情感,討厭難過、發怒這種負面情感,是因為我們都會致力於讓自己處在幸福的狀態,幸福就是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而正面的情感會使得我們趨向平靜、安穩,負面的情感則反之。以此觀點為基礎,亞當‧史密斯說明為什麼我們總是樂意分享我們的喜悅,為什麼我們總是不願表達心中的悲傷。但是,因為嫉妒心的作祟,人們並非總是樂於接受他人過大的喜悅;而同理心的影響,我們也較能夠包容表現出適度悲傷的人們。

行為的評價

評價行為的正確與否,除了訴諸於我們能否感同身受之外,亞當‧史密斯認為行為的「動機」與「後果」也是判斷的關鍵。每個行為都會有它的動機與後果,唯有可以認同的動機且帶來好結果的行為,我們才給予贊許、給予獎賞;而無法認同的動機與帶來不好結果的行為,就會認為應該要給予懲罰。而好動機卻帶來壞結果,或是壞動機帶來好結果,似乎就不是那麼值得我們給予懲罰或獎賞了。

比如說,因為要搬運的文件太多了,你好心幫同事搬運文件,卻因為不小心跌倒使得文件散落一地,眾人不會因此對你有太多個苛責;又或是說,你為了陷害同事,把重要的文件偷偷拿去碎紙機碎掉,準備看他好戲。事後卻發現那些是本來就應該碎掉的文件,你反而幫助了他即時完成任務。若是眾人得知你是為了陷害他才碎掉文件,也不會給予你任何讚賞。

Adam Smith
Adam Smith (1723-1790)
人類有個天性,就是會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我們都會想要獲得他人正面的評價,因此會致力於獲得他人的贊許。但是人並非完美無缺,儘管知道應該多體會他人的心情,要適度的壓抑自己的悲傷,但我們不總是能夠完美地辦到。因此,我們也會特別認可能夠接近完美辦到的人們。總是能夠體會他人心情的人,會被認為他十分具有親切感,給予「可親」這樣正面的評價;儘管遭遇極度悲傷的情境,卻能夠壓抑住自己的情感不表現出來,我們也會給予「可敬」這樣高度的評價。比較起來,對他人親切和藹比較容易辦到,徹底壓抑悲傷就比較困難。因此,就算人們無法徹底壓抑住悲傷,一般人也能夠體會其中的難處,而給予包容與贊許。

如前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要處於幸福狀態,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而正面的評價有助於自己處於幸福狀態。因此,我們會儘量讓自己做出「可親」、「可敬」的行為,也就是一種「克己」的行為。人都喜歡喜悅,但是無法對他人過於強烈的喜悅產生同感:如果有人因為中了頭獎而一直在路上大聲歡呼,可能無法獲得大家的同感,甚至會招致他人的反感;人都討厭悲傷,若是有人因為一點點的小悲小傷而表現出難過的樣子,一樣可能不會被同情,反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如果有人因為指甲不小心剪太深了,使得他稍微出血、引起疼痛,因此大肆宣揚他有多不幸,想必不會獲得眾人的同情共感。

若是了解到這一點,人們會儘量做到「克己」──克制自己的行為,避免讓他人產生不悅的情感。但是並非做到克己就等於值得讚美,因為克己也有程度上的差別:避免放縱喜悅與壓抑小悲傷,算是比較容易辦到的克己行為。壓抑失去家人這種大悲傷,則算是比較難以辦到的行為。致力於做到後者的情況,我們才會給予「可敬」這樣的評價。

一些反思

當代台灣處於「經濟」掛帥的社會,親戚過年過節閒來無事總是會問「你兒子/女兒在做什麼?一個月賺多少錢?」——賺多少錢似乎成了人生最重要的目的。而當我在課堂上詢問學生是否想做「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時,也有多人舉手表達意願。但是,當我提出一些相關問題,眾人想過之後,卻紛紛表示要放棄該工作。賺錢對於生活很重要,但是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儘管我們可能會以賺錢為優先考量。仔細一想,除了賺錢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考慮的因素,而其中應該包含亞當‧史密斯所指的「幸福感」:也就是平靜、安穩的狀態。賺取一定量的金錢,只要我們不胡亂揮霍,就足以支撐我們的生活,不必一定要賺取過多的金錢。甚至我可以大膽斷定,僅僅只有考慮賺很多錢的話,人無法獲得幸福感,甚至可能犧牲掉自己的幸福。

身為一個桌遊店老闆、哲學桌遊推廣者,我試著把情況放在「遊玩桌遊」上,似乎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玩桌遊時通常都會有競爭、有勝負,而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把「獲勝」當成唯一要素。在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要全力為了獲得勝利而努力。而做出「損己利他」的選擇,則會帶給玩家們一種不尊重他人、不尊重遊戲的表現。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在玩遊戲的時候,只要努力獲得勝利就好了嗎?就我的觀察而言,似乎並非如此。

試想一下,我們為什麼要跟朋友聚在一起玩桌遊?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想「讓自己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當然,贏得遊戲會讓自己很愉悅,但是不見得是最愉悅的,甚至有可能會造成不愉悅。那麼,除了贏得遊戲之外,還有什麼影響要素呢?如果你會適時地提醒對手,他可以做出什麼樣對他自己更有利的選擇,你可能會獲得「可親」地評價;如果你做出利他不利己的選擇,但是卻依然努力追求勝利,可能會獲得「可敬」的評價。要讓自己產生愉悅的感覺,並非只有贏得遊戲這唯一解,作為一個「可親」又「可敬」的對手,似乎比僅僅是「贏得遊戲」能夠獲得更棒的結果。

人性真的是挺有趣的,我們總是喊著要「理性」,但實際上卻總是「感情用事」。「理性」告訴我們,要深思熟慮、要瞻前顧後,要做出最好、最有益的決定。仔細想想,在解答試卷上的問題時、在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時,「理性」確實幫了我們不少忙。然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大小事務,大多都不是靠理性做出判斷的,通常都是「感情」在左右一切。感情的判斷不會如同理性一般,強調效果、強調利益,以亞當‧史密斯的說法,僅僅就是「是否合宜」。而情感也是帶給我們「幸福感」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們一定得要好好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感情」?到底什麼是「人性」?

平易近人的巨著

《道德情感論》一書除了用詞簡單易懂,書中還運用了大量的例子,提出各種事例,甚至以歷史上著名的事件來說明,讓人可以很輕易地閱讀文句,深入地了解內容。以一本學術著作而言,本書可說是十分平易近人,即使讀者沒有相關的學術基礎也可以非常流暢地研讀,讓人一行接著一行,一頁接著一頁的閱讀下去,這點也可說是本書最大的賣點之一。因此,儘管本書有多達五百頁,一般人花點時間還可以輕鬆得讀完,真的是非常值得推薦一讀的好書!

哲學讓我的心靈健全,桌遊讓我的心情愉快,因此我選擇這樣的哲學桌遊生活。 遇見哲學前,我讀資訊工程系;但我一直很困擾,這樣的生活跟以往有什麼差別?直到遇見哲...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