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齊克果,大多知道或聽過的人,都會說他是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至於對他的思想了解甚深的人,就我自身所及與我自己,實際上是少之又少。
但就算對其思想了解不深,也不影響讀者閱讀這本《勇氣與謙卑》。這本書是由齊克果的兩本小書《撫心自問》(For Self-examination, 1851) 與《你自己判斷吧》(Judge for Yourselves!, 1876),集結成一本,也是他相當晚期的作品。
當然,因為齊克果也是位神學家,所以此書除了是本哲學著作,亦可將其視為神學作品;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基督教哲學作品。
雖然我視為基督教哲學,不過就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本不論信不信上帝的人,都值得一讀的書。因就其根本來看,齊克果在此書所要談論的是「信仰」與個人的關係。而我這裡所指的信仰,不一定是指基督教信仰,舉凡人類生活所依憑的價值觀或信念等等,皆算在裡面。另外,此書每一次讀,讀者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彷彿是齊克果本人,坐在你面前與你對談,震撼著你那已僵硬無生氣的思想。
齊克果在此書所論是多面向的,其中最顯而易見的面向,我發現和宋明理學家問的一個問題相關:知行問題。
千萬不要只剩一張嘴
若用粗俗的話說明何謂知行問題,就是那句廣告台詞:千萬不要只剩一張嘴,講得到,做不到。
齊克果在書裡批評最兇的點,就是大多數人總可以把道理說得很漂亮,或者我們也知道所學的道理是什麼,但從來都做不到;一言以蔽之,就是言行不一或知行不一。例如我們總是說要關懷弱勢,但遇到流浪漢我們總是退避三舍;又,我們總是說不要搬弄是非,但我們總會在別人後面說長道短。
這個現象背後所凸顯的問題是,信仰在我們的生活裡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宣講基督教道理的人,應該活在基督教信仰的思想和想法裡;這些應該是他的日常生活。……因為信仰就是他的生命。
就齊克果的想法,我們應該要活在信仰裡。也就是說,信仰不單只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更是我們生命之本源,存活之依附。這也就是為何齊克果會不停的在書裡,重複諸如「行為」、「活出來」等具「行動」意涵的詞彙。
這讓人讀來可以感覺到,齊克果彷彿是在說,信仰的真實與否,並不在人的「嘴巴」。不論今天你是哪宗哪教,不論你是否為無神論或有神論;信仰的真實就在人日常生活的實踐。唯有日常之實踐,才能真正考驗與證明我們的信仰。
齊克果、朱熹、王陽明
論及此,不免讓我想起孔子說的那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其大意是指,一位君子,對自己做不到自己所說所學,是會感到羞恥的。
由此我們或可推知,人類的知行問題,從春秋時代就一直存在。到了宋明時期,比較具代表的人物——朱熹和王陽明——對這問題有了更多的著墨。
對知行問題,朱熹講的是「知先行後」,但這並不表示朱熹認為知和行是可以分開的,而是說「知」包含了「必能行」的特質。所以當人透過學習,知道什麼是好行為後,就必能做出好行為。做不出或做不到,那就表示不是真知道。
這就如同齊克果在書裡說的,當一個人知道《聖經》的某一個教導後,就要馬上去做,而不是一直研究字句,等到透徹才去做。
知行問題到王陽明的手上,他則是談「知行合一」。這並不是在說知和行是同一回事:知等於行。而是在指,「知」和「行」是相互包容的。所以當人知道什麼是好行為時,也已經在行動了;反過來說,當人行動了,也就知道怎樣才是好行為了。例如:
食物是否好吃、道路是否平坦,也必須依賴實踐活動才能為我們所「知」,所以不行不足謂之知。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所講的「知」是良知,而這得需要我們向自我的內在探求方能有所得。就如齊克果在書裡談到關於認識自我的方面,雖然他是架構在對上帝的信仰底下,但他認為有一值得追求的知識,就是向著我們內在的知識。
我把朱熹和王陽明搬出來,並非是要進行中西哲學的比配,因為哲學就是哲學,中西的區分在很多時候並不必要。我認為,閱讀此書時,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除了齊克果外,這兩位中哲巨擘的思想,剎時躍然於紙上。這令人不禁讚嘆,在不同的時空裡,人們竟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且給出的回應與想法竟也能如此相近——力行勝於雄辯。
回到自我
這其實也是在說,人不該只由一客觀系統的架構下,面對信仰,而也是以單獨個人的身分,主觀的面對信仰。
換個方向想,信仰的鏡子所照的是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就如同王陽明的致良知,所致的是自己的良知,而不是他人的良知。
當然,人心相當狡詐,很少人能對自己誠實。齊克果的解決方式,是回到基督信仰裡;唯有人徹底認識到上帝,才能真正的面對自我、認識自我。
或許不信基督教的讀者不能接受這觀點,但這不妨礙我們借用齊克果的思維方式,反省我們是否能誠實面對自我的內心,以及自身所信與生活的關聯。
而在這書裡,我們更可以看到的是,齊克果那充滿熱情的批判筆觸裡,隱隱透露著他那道不盡也說不出的人性掙扎。這個掙扎,或許就是知行問題的糾結點吧。例如,他在書裡不斷的說要活出信仰,但他書中幾處卻寫下了這麼一筆:
其實,請相信我,我也很慚愧,我也只是個寵壞了自己的基督徒而已。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觀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關係著一個人的信念或者信仰,這會影響一個人在世上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方式。現在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信仰如此多元,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到底是誰才有道理?或許我們可以借用齊克果在書中的想法:多說無益,唯有真正活出自己的信仰,方能檢視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