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生命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心智生命

心智生命
心智生命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Arendt, Hannah
    譯者: 蘇, 友貞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年份: 2025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二十世紀最有智慧之光的心靈。」——《波士頓環球日報》
    「漢娜‧鄂蘭最有魅力亦最引人深思的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充滿熱情與人文智慧的心靈, 探索著心智如何運作的基本問題。」——《新聞週刊》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導讀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是二十世紀思想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其所撰寫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為二十世紀政治哲學以及政治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而她諸多作品中的原創性思想更廣為引用。

      《心智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是鄂蘭最後遺作,以更為哲學性的思維探討人類的三種心智活動:思考、意志與判斷,隱約呼應著大哲學家康德(Kantian)的三大批判理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全書分為上卷〈思考〉及下卷〈意志〉兩個部分,上卷最初是1972年鄂蘭在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季佛講座 (Gifford Lectures)的演講,參加此講座的演講者皆是鼎鼎有名,如杜威、柏格森、維廉.詹姆斯、懷德海等人;下卷〈意志〉的開頭也是在同一場合所發表的演講,兩卷在作者漢娜‧鄂蘭過過世後,後由瑪莉.麥卡錫 (Mary McCarthy)以好友兼文學遺產執行者的身份,於1978年將手稿整理付梓。在這部著作中,鄂蘭不同於其他政治理論方面的著作,審視「思想」並再度回歸到哲學上的思考,探究思想在當代生活中的各種面貌—— 認為「思想」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心智活動,亦即思考、意志與判斷。鄂蘭在「行動世界」的框架裡進行哲學探索,探討思想是否能夠增益人的行動、明辨真理、分別美醜的能力?

      《心智生命》是鄂蘭一反過去關注外在事務,轉趨內在哲學的思考,是她留給後世少見的寶貴哲學遺產,不僅是鄂蘭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更可視為她對自身思想的最終結論。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1906年出生於德國的政治哲學家,曾師從海德格與雅斯培,在納粹統治德國時移居美國,一生關注猶太民族的命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拯救猶太文化。鄂蘭著作豐富,當中《極權主義的起源》奠定了她政治哲學家地位,並一度成為左右美國學術潮流之思想家,是近代重要的女性哲學家之一,影響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哲學研究。她的作品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在過去和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論革命》(On Revolution)、《黑暗時代群像》(Men in Dark Times)、《論暴力》(On Violence)、《共和危機》(Crises of the Republic)、《康德哲學講座》(Lectures On Kant's)、《責任與判斷》(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心智生命》(The Life of the Mind)等,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部份是處理權力和邪惡的本質,以及有關政治、直接民主、權威和極權主義的著作。

    譯者簡介

    蘇友貞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碩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管理資訊系統碩士。曾以映鐘筆名發表過小說, 詩及散文。譯作包括 《女哲學家和她的情人 – 漢娜.鄂蘭和馬丁.海德格》、小說選集《知更鳥的葬禮》。近作見於中國大陸 《萬象》 雜誌,《讀書》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台灣《當代》雜誌,及美國 《聖路易新聞》, 英文小說發表於 《Other Voices》,《River Styx》 等美國文學期刊。

目錄

譯者序/蘇友貞
導讀/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副教授)
編者序/瑪莉.馬凱希
 
第一部 思考THINKING
導論
第一章 表象
1世界的現象本質
2(真實的)存有與(僅只是)表象:二分世界的理論
3形上學階層的倒置:表象的表層價值
4肉體與靈魂;靈魂與心智
5表象與扮相
6思考的本我與自身:康德
7實在界與思考的本我:笛卡兒式的懷疑與共同感知
8科學與常理;康德對知性與理性的區分;真理與意義
第二章 表象世界裡的心智活動
9無形與遁離
10思想與常理的內戰
11思考與作為:觀察者
12語言與隱喻
13隱喻與不可言說者
第三章 什麼使我們思考?
14希臘哲學中前哲學的假設
15柏拉圖的答案與回響
16羅馬的答案
17蘇格拉底的答案
18二合一
第四章 思考時,我們在何處?
19「有時我思,有時我在」(梵樂希):無處
20過去與未來間的縫隙:靜止的此刻
21附記
 
第二部 意志WILLING
導論
第一章 哲學家與意志
1時間與心智活動
2意志與現代
3中古世紀後的哲學對意志提出的主要異議
4「新」的問題
5思考與意志的衝突:心智活動的音色
6黑格爾的解答:歷史哲學
第二章 我成了自己的問題:內在的發現
7抉擇的機制:意志的先驅
8使徒保羅與意志的無能
9艾匹克泰德與意志的萬能
10奧古斯丁,第一位意志哲學家
第三章 意志與知性
11多瑪斯.阿奎那與知性的先要性
12司格徒與意志的先要性
第四章 結論
13德國觀念論與「概念的虹橋」
14尼采對意志的駁斥
15海德格不行使意志力之意志
16自由的深淵與時代的新秩序
 
編者後記
附錄:判斷(摘選自《論康德政治哲學》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