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交換模式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力與交換模式

力與交換模式
力與交換模式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柄谷, 行人
    譯者: 林, 暉鈞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年份: 2023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
     ★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

    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

    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

    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

    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

    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

    鄭重推薦
      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董啟章|小說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 (Karatani Kojin, 1941-)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研究主題跨越文學、經濟、歷史、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學運世代,曾參加反安保運動。1969年以討論夏目漱石的〈意識與自然〉獲得第12屆群像新人文學賞。1973年日本新左翼運動衰退後,重心逐漸移向理論與思想工作。近年來持續探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為對抗之理念,2000年曾組織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運動。近10年來更積極參與反核。

    柄谷行人出版著述30餘種,代表作有《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邁向世界共和國》(臺灣商務出版)等。

    2022年榮獲國際哲學界最高榮譽博古睿獎。2023年8月,獲美國知名《新聞週刊》雜誌日文版選為受世界尊敬的百大日本人之一。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帝國的結構》、《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另譯有《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高山寺的夢僧》、《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交換模式D的當代先知 / 董啟章
【推薦序二】 何處尋求未來棲身處:閱讀柄谷行人《力與交換模式》 / 廖欽彬
譯者序

序論
1、    上層結構的觀念性的「力」
2、    在「力」之前敗下陣來的馬克思主義
3、    來自交換模式的「力」
4、    資本主義制經濟中的「精神」活動
5、    交換的「力」與「物神」
6、    交換的起源
7、    拜物主義與偶像崇拜
8、    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與社會主義的科學
9、    交換與「交流」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
預備性的考察:什麼是力?
1、    陌生人之間的交換
2、    自然的遠距「力」
3、    「看不見的手」與進化論
4、    貨幣之「力」
5、    定居化與交換的問題
6、    共同體的擴大與交換模式
第一章    交換模式A與力
1、    贈予的力量
2、    莫斯的視點
3、    原始的遊居民與定居化
4、    圖騰崇拜與交換
5、    後期佛洛依德
6、    共同體的超我
7、    具有反覆強迫性質的「力」
第二章  交換模式B與力
1、    霍布斯的契約
2、    商品們的「社會契約」
3、    酋邦制社會
4、    原始社會的各階段與交換模式
5、    當酋長成為君主
6、    領袖魅力統治
7、    歷史的「自然實驗」
8、    臣民與官僚制
9、    形成國家的「力」
第三章 交換模式C與力
1、貨幣與國家
2、遠距離交易
3、帝國之「力」
4、帝國的法
5、世界帝國與超越一切的神
6、交換模式與神的觀念
7、世界宗教與普遍宗教
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
1、    回歸原始遊動性
2、    普遍宗教運動與先知
3、    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4、    摩西
5、    以色利的先知
6、    耶穌
7、    蘇格拉底
8、    中國的諸子百家
9、    佛陀

第二部  世界史的結構與「力」
第一章    希臘・羅馬(古典古代)
1、    希臘藝術的模範性與回歸的「力」
2、    位於亞周邊的希臘的「未開化性」
3、    希臘的「氏族社會的民主主義」
4、    基督教的國教化與《上帝之城》
5、    悲慘歷史過程終點的到來
第二章  封建制(日耳曼)
1、    與亞洲式及古典古代共同體的不同
2、    日耳曼社會的特性
3、    日耳曼社會裡的都市
4、    修道院
5、    宗教改革
第三章  絕對君主制與宗教改革
1、    君主與都市(資產階級)間的勾結
2、    「國王神蹟」
3、    臣民的共同性
4、    近代資本主義(產業資本主義)
5、    常備軍隊與產業勞工紀律
6、    國家的監視
7、    新都市

第三部  資本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經濟學批判
1、    名為貨幣與資本的「幽靈」
2、    一八四八年革命與皇帝麾下的「社會主義」
3、    《資本論》作為「物神的現象學」
4、    來自交換的「力」
5、    馬克思與霍布斯
6、    股份公司
7、    英國的霸權
第二章  資本─國族─國家
1、    不易消亡的國家
2、    康德的「和平聯盟」
3、    自然的「隱微的計畫」
4、    帝國主義戰爭與國族
5、    從交換模式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
6、    讓資本得以自我增値的不斷的「差異化」
7、    新古典學派的「科學」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終結
1、    革命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2、    十月革命的結果
3、    二十世紀的世界資本主義
4、    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新帝國主義」
5、    後資本主義與後社會主義論
6、    晚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工作
7、    環境危機與「交流」中的「力」

第四部  社會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1
1、    資本主義的科學
2、    「烏托邦」與無產階級的問題
3、    羊與貨幣
4、    共同所有
5、    「科學社會主義」的末日
6、    寫給查蘇利奇的回信
7、    「一國」革命
8、    氏族社會的個人自由
9、    私有與個人所有
第二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2
1、    重新思考恩格斯
2、    一八四八年革命挫敗後的《德國農民戰爭》
3、    一五二五年的「階級鬥爭」
4、    有關原始基督教的研究
5、    從交換模式觀看共產主義
第三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3
1、    物神化與物象化
2、    考茨基與布洛赫
3、    布洛赫的「希望」與齊克果的「反覆」
4、    班雅明的「神性的暴力」
5、    無意識與未意識
6、    古老社會「在高次中的回復」
7、    交換模式D的問題
8、    以交換模式A為依據的反抗運動之極限
9、    D在危機中的到來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