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繼先秦後,儒學的第二期發展,大儒輩出。本書所收的十九篇論文,對於北宋的二程,南宋的胡五峰、朱子,及明代的王陽明、王龍溪、羅近溪、劉蕺山、黃梨洲等的思想特色,都有所討論。
宋明儒的思想型態,根據牟宗三先生的衡定可以分為三系,本書各論文大抵都涉及到這三系的內容,而對於牟先生的衡定,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與改訂,期能推進與活化其中的哲學義理。
本書特色
宋明儒學思想精深、工夫論細密。在當代如何活化,恢復儒學在華人社會的生命力。本書為此目的,作了一些新詮。
楊祖漢
學歷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碩士
現職
國立中央大學哲研所榮譽教授
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儒學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東吳大學劉光義中國哲學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
主要著作
《中庸義理疏解》(韓譯本名為《중용철학(中庸哲學)》)、《儒家的心學傳統》、《當代儒學思辨錄》、《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楊祖漢新儒學論文精選集》等。
又有未收入專著的有關宋明理學、當代儒學、道家與天台佛學,以及韓國朝鮮儒學的論文數十篇。
重要事蹟
1975年參與創辦《鵝湖月刊》,曾任社長與主編;又在1988年創辦《鵝湖學誌》,歷任主編與編審委員。經過與師友近五十年來的努力耕耘,鵝湖學派蔚然成為臺灣新儒學的重鎮。
又參與成立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曾任多屆董事,共同推動中國哲學研究,舉辦「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至今已達十四屆。
任教中央大學期間,成立「儒學研究中心」,創辦《當代儒學研究》,此刊物出版至今。
自 序
緒論:如何活化宋明理學的智慧
一、引論:藉陳寅恪先生之言論宋明義理如何活化
二、從宋明理學的分系到程朱、陸王的會通
三、〈太極圖說〉立人極的涵義
四、從「兩不立,則一不可見」看橫渠、船山所給出的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
五、結語
第一部分 胡五峰思想新詮
程明道、胡五峰思想中的圓教涵義──順牟宗三先生之說進一解
一、引言
二、從圓頓化境之一本到肯定具差別的存在
三、胡五峰的「同體異用」說
(一)從「絕對必然的存有」與「最高真實的存有」來看五峰言性之二義
(二)論「同體而異用」之圓教涵義
四、結語:德福一致如何可能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一、朱子對「盡心知性」的詮釋
二、胡五峰的「盡心成性」說及朱子的批評
三、「窮盡」與「往盡」及象山、陽明的盡心說
四、結論:盡心義的諸型態
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
一、胡五峰的體用論
二、心性與體用
三、朱子的中和舊說
四、結語
胡五峰對孟子政治論之詮釋
一、五峰對孟子學的肯定
二、君臣之德與其相與之道
三、封建制意義之闡發
第二部分 陽明學新詮
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
一、陽明學的特色及其虛歉
二、王龍溪的四無說與王學的流弊
三、法則與自由的先後
(一)對無條件地實踐的事情的認識,須由法則開始,不能由
自由開始。
(二)必須由法則理解自由,不能由自由理解法則
四、實踐的動力問題
五、康德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
從良知學之發展看朱子思想的型態
一、陽明後學對良知之不同理解
二、鄒東廓及朱子的思想型態
朱子學與陽明學的會通
一、從伊川、朱子之區別「常知」與「真知」說起
二、所以要由「常知」進到「真知」之故
三、從「自然之辯證」看朱、王會通之道
四、引文獻以證義
五、結語
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
一、陽明提出良知的時節因緣
二、一念之微與一念萬年
三、關於見在良知的討論
四、結語
王龍溪哲學與道德教育
一、道德意識的培養
二、聖人的化境
三、為善去惡與無善無惡
四、王龍溪「四無說」之涵義
五、結語
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
一、引言
二、龍惕與自然
(一)辯論喻心以龍抑以鏡
(二)辯龍惕與自然之主從先後
(三)辯聖人與學者工夫之不同
(四)辯以警惕而主變化抑以無欲而主變化
(五)辯楊慈湖之說及良知之本義
(六)龍溪所理解的「致良知」之工夫
三、龍溪與彭山之辯的省察
朝鮮儒者鄭霞谷思想的現代詮釋
一、霞谷對陽明學流弊的反省
二、霞谷對「心即理」的了解與從惻隱之仁來規定良知的意義
三、霞谷「生理說」的涵義
四、霞谷論心及包膜之意義
五、結語
第三部分 羅近溪思想新詮
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
一、〈大學〉宗旨與求仁
二、仁、聖及天道生生
三、結論:綜述近溪思想的特色
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
一、前言:儒學作為實踐哲學的意義
二、歸本於仁
三、孝弟為神感神應
四、孝弟、樂、生生
五、超越而內在
六、逆覺體證
七、近溪對孟子的詮釋
(一)莫為莫致
(二)對性善論的詮釋
(三)「知皆擴而充之」之工夫論
八、結語
心學的經典詮釋
一、心學家對讀書的態度
二、心學家對經典詮釋的貢獻
三、陸象山論盡心知性及心性情才
四、羅近溪對《大學》、《孟子》及《論語》的詮釋
五、周海門論「至善」
六、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綜合
第四部分 劉蕺山思想新詮
從劉蕺山對王陽明的批評看蕺山學的特色
一、蕺山對陽明學的態度之前後不同
二、批評「以悟本體為工夫」及「無善無惡心之體」
三、〈良知說〉及其他相關文獻之分析
四、誠意與知藏於意
五、蕺山與朱子的「智藏」說
六、結語
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
一、「以心著性」說之意義
二、證人及證心
三、心宗與性宗
四、蕺山之理氣論及證體之學
五、討論
從康德道德哲學看劉蕺山的思想
一、蕺山、朱子與陽明
二、蕺山「心學」之特色
三、「意為心之所存」之涵義
四、結語
黃梨洲對劉蕺山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一、以心著性或以心攝性
二、梨洲對蕺山學的理解
三、引梨洲文獻以證義
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