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森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史蒂文森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史蒂文森是摩爾以來最著名的後設倫理學家,情緒主義倫理學之集大成者。他對 早期極端情緒主義倫理學進行了修正與發展,而提出了溫和的情緒主義「態度理論」 。他認為雖然道德語言的特徵是情緒主義,但它也具有描述意義,其功能在影響和改 變人們的態度;倫理爭論是普遍存在的,既存在信念上的分歧,也存在態度上的分歧 ,而且兩者是相互影響的;通過運用非理性的、心理的方法,以及理性的或邏輯的方 法,人們可以對其倫理態度,以及其所認同的道德規範、原則進行論證、辨論。本書 全面、準確地闡述了史蒂文森「純正的」後設倫理學思想,並給予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作者介紹

    孫偉平
    一九六六年一月生於湖南常德。一九八七年六月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九○年六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六年六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方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著有多部哲學專著及六十餘篇論文。

目錄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 序
第一章 生平與著作
1.1 早年求學生涯
1.2 創作鼎盛時期
1.3 弘揚思想時期
第二章 道德分歧和一致的性質
2.1 分析的目的與任務
2.2 倫理爭論是普遍存在的
2.3 道德分歧的性質
2.3.1 信念和態度
2.3.2 信念上的分歧與態度上的分歧
2.3.3 兩種分歧的關係
2.3.4 倫理分歧的本質在於「態度上的分歧」
2.4 道德一致的性質
2.5 簡要的回顧與評價
第三章 道德語言的意義和功能
3.1 歷史背景
3.1.1 摩爾對史蒂文森的影響
3.1.2 情緒主義思想先驅的影響
3.2 道德語言的兩種意義
3.2.1 關於「意義」
3.2.2 語言的兩種用法
3.2.3 道德語言的「情緒意義」和「描述意義」
3.2.4 符號、隱喻的情緒意義
3.2.5 情緒意義和描述意義的關係
3.3 道德語言的功能
3.4 倫理判斷的兩種分析模式
3.4.1 第一種分析模式
3.4.2 第二種分析模式
3.4.3 勸導性定義
3.4.4 兩種分析模式之間的關係
3.5 簡要的回顧與評價
第四章 倫理學分析方法
4.1 科學的方法對於倫理學是不夠的
4.2 理性方法
4.2.1 邏輯方法
4.2.2 替代證明
4.3 非理性方法
4.3.1 心理方法
4.3.2 勸導法
4.3.3 自我勸導的方法
4.4 理性方法與非理性方法的關係
4.5 倫理學的有效性
4.6 道德家與宣傳家
4.7 目的與手段
4.8 倫理決定、選擇、判斷與可避免性
第五章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總體評價
5.1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歷史淵源
5.1.1 休謨對史蒂文森的影響
5.1.2 對摩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5.1.3 與美國本土哲學的結合
5.2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顯著特徵
5.2.1 堅持後設倫理學的研究方式
5.2.2 注重對道德語言的分析
5.2.3 以折衷調和為基本特色
5.3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內在缺陷
5.3.1 關於態度和信念的區分能夠成立嗎﹖
5.3.2 關於態度上的分歧和信念上的分歧之區分能夠成立嗎﹖
5.3.3 道德語言的描述意義與情緒意義的區分
5.3.4 關於道德語言的功能
5.4 史蒂文森倫理學的歷史地位
5.4.1 自摩爾以來最重要的後設倫理學家
5.4.2 溫和的情緒主義倫理學之創立者
5.4.3 情緒主義倫理學之集大成者
史蒂文森生平年表
參考文獻
英中名詞對照
版權宣告
封 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