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破壞民主已成事實,公民如何成為捍衛民主的第一道防線?
《微權力》作者敲響警鐘,洞察全球最迫切危機
為何權力重新集中?民主自由式微?
死灰復燃的獨裁以創新形式反撲,民主體制如何抵抗它發動的攻擊?
我們的未來會更加專制,還是更加民主?
暢銷書《微權力》作者奈姆在本書研究促成權力集中的趨勢、條件、技術和行為,以及「削弱權力」和「強化權力」的力量之間的衝突。他專注探討3P:民粹主義(populism)、兩極分化(polarization)和後真相(post-truth)——概念並非全新,但被獨裁者用創新且融合新科技的手法結合起來,惡意地破壞民主。權力沒有改變,但是獲取和使用權力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
書中談論許多知名有魅力的政治人物,談他們得權與失勢的故事,以及獨裁者用來削弱其敵對勢力的伎倆與策略。將這些全球事件與政治策略串連在一起檢視,就能看出全世界的權力和政治正在暗中轉變,深刻改變了民主現況。
作者從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取得最佳數據,對以下問題提出洞見:
● 同一套鞏固權力的策略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再贏得人民的支持?
● 法律與數位科技如何被惡意利用,破壞民主的政治合法性?
● 企業巨頭臉書、蘋果、亞馬遜、谷歌如何用獨占力量隱匿其濫權行為?
● 社交媒體如何助長政治狂熱與積極的謊言?
● 新冠疫情如何讓權力與財富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 如何遏制和擊敗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湧現的獨裁者?
● 如何對抗分化內部的敵人,保護我們的民主成就?
● 民主與自由能展望什麼樣的未來?
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學者,國際性報刊雜誌專欄作家。麻省理工學院理科碩士與哲學博士。曾任《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總編輯。在奈姆領導下,走在時代尖端的《外交政策》評論廣獲讚譽,贏得2003年美國國家卓越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General Excellence)。曾擔任委內瑞拉產業貿易部長、世界銀行執行董事。2013年英國Prospect雜誌遴選為全球領先思想家,2014年獲選為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的思想領袖。
著有:《微權力——從會議室、軍事衝突、宗教到國家,權力為何衰退與轉移,世界將屬於誰?》
相關著作:《微權力:從會議室、軍事衝突、宗教到國家,權力為何衰退與轉移,世界將屬於誰?》
陳於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博士班在學,師大翻譯所口筆譯組碩士畢業。擅長中英網站、文件影片翻譯及校稿。
洪婉禎
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肄業。目前為專職譯者,翻譯領域包含法律、遊戲、旅遊、科普、宗教等。聯絡信箱:wanchenang@gmail.com
引言:危機四伏
何謂3P獨裁者?
再造獨裁政體
第1部 民粹主義、兩極分化、後真相的時代
第1章 制衡系統全球大戰
監管之人由誰監管?
偽法律:從內部蠶食法治
任期受限
角色倒轉:當政治人物挑選選民
內定裁判:當強勢一方挑選自己的法官
先發制人的邏輯與跛腳鴨會期的危險
非自由民主的空洞
第2章 狂熱政治
不到兩個小時就能賺五十美元
回顧: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六日,米蘭
從個人魅力到政治狂熱現象
義大利的新民粹主義者
查維茲所建立之部落
去中介化政治
泛光燈下的3P原理
第3章 權力工具
金錢的力量
打破常規的力量
復仇的力量
身分認同的力量
懷疑的力量
控制媒體的力量
緊急事態的力量
3P獨裁者的工具箱
第4章 找出罪魁禍首
不平權與期望破滅的腐蝕力
科技賦權時代的經濟去權
深入威權思想
塞繆爾.杭廷頓的勝利者繞場
第2部 為獨裁政體打造的安全世界
第5章 企業權力:永久抑或短暫?
傑克森霍爾經濟研討會對上科技巨頭
麗娜汗,令人驚豔的反壟斷學者
超越科技的經濟力量與集中力
企業集中的政治後果
第6章 反政治:通往民粹主義的快速道路
制度硬化症:民主的苦難
義大利反政治的死亡漩渦
從反政治到熱帶極端主義
有遠離反政治的方法嗎?
第7章 追殺真相的權力
積極措施年代:普丁的謠言帝國
WhatsApp的陰暗面
在FUD之外:以嘲弄為武器
危險概念的反噬
深偽技術和謊言常態
第8章 黑手黨國家,犯罪的政府
國家的黑社會根源
黑手黨價值觀如何重新征服國家
黑手黨國家:除了「腐化」之外
犯法:當今世界已經成為大型跨國犯罪聯盟的安身之處了嗎?
城門內的野蠻人:國際刑警組織的俄羅斯化
第9章 走向全球化的3P獨裁者
「不要祝賀」:勝選之夜的賀電政治
機器人軍團入侵:加泰隆尼亞和其他案例
隱形軍隊、人工島嶼、「小綠人」
官辦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假非政府組織之災
轉折點:當3P獨裁成為新常態
第10章 權力與疫情
乘著新冠疫情的機會
後真相疫情
反彈有多大?
疫苗的力量
第11章 我們需要打贏的五場戰役
對抗大謊言
對抗犯罪政府
對抗破壞民主的獨裁政權
對抗政治卡特爾
對抗非自由敘事
結語:重新點燃大眾的政治熱情
致謝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