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有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是與有

  • 難度
    0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4 (1 人投票)
    作者(群): 馬賽爾, 加布里埃爾 ; Marcel, Gabriel
    譯者: 陸, 達誠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年份: 2021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

      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馬賽爾認為,存有只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

      無論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治或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應該回到「是」的狀態,如此我們的客觀世界才會有意義,才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他終於有了自己的詞彙來表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了傳統哲學的視野。――陸達誠(本書譯者)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制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回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特色

      ★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馬賽爾重要著作,中文譯本重新面世
      ★由中文世界研究馬賽爾第一把交椅的陸達誠神父精心侈譯、校訂

    名人推薦

      姜文斌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崔國瑜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千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關永中 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

    與海德格、雅斯培、沙特並列二十世紀四大存在哲學大師的法國哲學家,影響深遠。其哲學奠定後來梅洛龐蒂的知覺/身體現象學,詮釋現象學巨擘呂格爾亦視其為自己早期的引路人。沙特將馬賽爾和雅斯培歸類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馬賽爾則稱自己的思想為「存在哲學」或「基督宗教蘇格拉底主義」。其研究方法脫胎自存在哲學思想和現象學,自幼失怙以及戰時獨特的人生體驗形成他原創的臨在哲學,使他對人的存在與本質的描述不同於其他存在哲學家或現象學家:他的存在哲學反對純粹抽象與客觀化的思考,堅持建基於具體的生命經驗;思想是要自生活中提煉,並以行動去實踐的生命準則。

    不同於胡塞爾超驗自我的還原和直觀,馬賽爾以為自我無法被還原,而應全然向存在開放,使生命在最高存有的光照下進入「臨在」的高峰經驗。他的自我亦不像沙特那般視他人如地獄,而是在凝歛的工夫中謙遜後退,被存有滲透,經驗到自我與另一主體間愛的連結,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存在哲學家大都聚焦於人類焦慮、荒謬和悲劇性的生存處境,馬賽爾卻在絕望中看到個體的超越性,強調形上之光帶給人的希望和自由。

    馬賽爾創作生涯達六十年之久,成果豐碩;其最原創的哲學以日記體來表達,後集結成三冊《形上日記》。他也是享譽國際的劇作家、戲劇評論家和音樂家,其所創作之三十部劇本,曾在歐洲一些主要劇院、大學劇團及廣播節目演出。而這些作品,常是他哲學思想的演繹,將他對於生命的探索、哲學的省思反應出來。馬賽爾思想的的原創性已經被大部分當代哲學所吸收,影響層面遍及哲學、神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傳播理論及技巧,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其觀念幾乎可說無遠弗屆。

    譯者簡介

    陸達誠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士。曾執教於政治大學哲學系(1977-1992)和輔仁大學宗教學系(1992-2013),教授歐洲當代哲學及生死學,並兼任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從事培育青年作家的工作,歷時四十年。

    留學法國期間在指導教授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的建議鼓勵下以馬賽爾思想為研究主題,與馬賽爾數次會面、交談,完成博士論文《奧祕與意識》。返國後的數十年間持續研究、撰寫有關馬賽爾的論著,並終身做為馬賽爾對談哲學的踐行者;其所創辦之全國第一所宗教學系,不獨以特定信仰為研究對象,開宗教交談之先河。退休後專事翻譯法國哲學,並思索、研究宗教與文化的關聯,期能激發國人更多對人性的關懷、對未來的希望。

    著有專書《馬賽爾》、《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心靈工坊出版),散文集《似曾相識的面容》、《候鳥之愛》、《靈修協奏曲》,口述史《你是我的寶貝》等。譯著有《臨在與不死》、《是與有》(以上二書由心靈工坊出版)、《人的現象》(合譯)、《呂格爾六訪馬賽爾》。

目錄

【推薦序一】《是與有》譯著再版代序  關永中
【推薦序二】閱讀馬賽爾: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  劉千美
【法文版新序】  
【譯者序】《是與有》
【一九九○年版譯者序】

第一卷 存有與所有(或:是與有)
第一編 形上日記(1928 ∼ 1933 年)
第二編 「有」之現象學的草案

第二卷 信仰與現實
第一編 談當代的反宗教性
第二編 對信仰的若干反省
無信仰者對信仰的觀念
信仰,盲從的模式
信仰的逃避
不信乃激情使然
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的矛盾
不信是一種拒絕
英雄主義本身有沒有價值?
作證觀念之貶抑(degradation)
信仰與見證
第三編 伍斯特論虔心
【附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