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國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與唯一探索時間性這一維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歷史哲學長久以來一直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往往被視為過渡到黑格爾、乃至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橋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論。但這是一種不幸的誤解,因為康德的歷史哲學自成一派,與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分屬不同類型。康德本人雖未撰寫一部討論歷史哲學的專著,但有八篇重要著作直接涉及歷史哲學。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包括這八篇著作的中譯及注釋,並在書末附有詳細的研究書目供研究者參考之用。透過本譯作,讀者可了解康德的歷史觀,他對「啟蒙」和「人類意志」的理解、對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學體系中「自然」的最終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歷史」,並非以作為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作整體,進而探討自由的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歷史」。這種「歷史」可以預示:人類就整體而言,將在道德上不斷地趨向於更佳的境地。而歷史應以「人類意志的自由之活動」,也就是人類自由意志在現象界中的表現為主要探討對象。對康德而言,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設定目的之物種。 此外,康德將追求永久和平視為人類的一項「義務」,但這項義務並非嚴格意義的道德義務,它的實踐僅要求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時,它並不與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實現,而是具有歷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實現並非直接依靠道德動機的力量,反倒是從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後,康德基於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將人視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對他而言,歷史意識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在康德的歷史哲學中,作為歷史主體的人類正是作為自然的「最後目的」的人類。由於歷史僅存在於歷史意識之中,故唯有已啟蒙的民族才有歷史可言;單憑史料並不足以構成歷史,只有通過歷史意識之反省,史料才有意義。因此,他的歷史哲學不屬於純粹的道德哲學(即「道德的形上學」),亦不屬於自然哲學,而是如黎德爾所言,屬於「道德哲學的經驗部分」或「應用的實踐哲學之一章」
譯者序
導論:康德的「歷史」概念及其歷史哲學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表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譯注
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歷史之理念
答「何謂啟蒙?」之問題
評赫德爾《人類史底哲學之理念》第一、二卷
人類史之臆測的開端
論俗語所謂: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於實踐
萬物之終結
論永久和平--一項哲學性規畫
第一章 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底臨時條款
第二章 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底確定條款
第一項附釋 論永久和平之保證
第二項附釋 永久和平底祕密條款
附錄
Ⅰ 就永久和平論道德與政治間的分歧
Ⅱ 依公法底先驗概念論政治與道德之一致
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向於更佳的境地?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