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英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蒯英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CE 6 月 25th to 2000CE 12 月 25th

美國哲學家與邏輯學家。蒯英(或譯蒯因)不認為哲學是一種有別於經驗科學的活動。與其將他對科學的關注說成是一種科學哲學,不如說是他對科學本質的一組反思——帶著激勵科學探究同樣的經驗性精神而進行的反思。蒯英的哲學應該被視為一種系統性的嘗試,以科學本身的資源去理解科學。這個計劃同時研究科學理論化工作中的知識論與存有論兩個面向。他的知識論取徑是去檢驗我們怎麼成功獲取種種科學理論,而其存有論則聚焦於理論更深遠的邏輯類別。

蒯英(或譯蒯因)是美國哲學家與邏輯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致力於理論哲學與邏輯學,其知名的哲學主張是對邏輯經驗論 (Logical Empiricism) 的論證,特別是他反對其分析-綜合區分 (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 。這個論證應置於他的整理論哲學來理解,該主張宣稱哲學與經驗科學沒有明確區分,要理解體系中的任一部份都需要從整體來看,因而需要徹底的重新定位。

雖然只有少數哲學家採取蒯英的嚴格標準或者全盤接受其立場,不過其對哲學的全面經驗性重構,以及他的自然主義所引介的科學哲學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蒯英批評邏輯經驗論的哲學作品相當技術性,然而他的目標並非技術細節,而是其根本理念,即使是那些不完全接受其詳細論證的哲學家,也無法再想當然地認為某種形式的邏輯經驗主義是正確的。這在科學取向的哲學家中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

蒯英對邏輯經驗論的哲學工作讓他走向兩個極具影響力的觀點。首先,他不認為哲學是一種有別於經驗科學的活動,其本質上與科學殊途同歸,只是主要關注更具理論性和抽象性的問題。與其將他對科學的關注說成是一種科學哲學,不如說是他對科學本質的一種反思——帶著激勵科學探究同樣的經驗性精神而進行的反思。蒯英的哲學應該被視為一種系統性的嘗試,以科學本身的資源去理解科學。這個計劃同時研究科學理論化工作中的知識論與存有論兩個面向。他的知識論取徑是去檢驗我們怎麼成功獲取種種科學理論,而其存有論則聚焦於理論更深遠的邏輯類別。蒯英因此擁護他較為人所知的「自然化知識論」,他嘗試去提供一種改良過的科學說明,解釋我們如何根據極少的感官輸入而能夠發展出複雜的科學理論。

其次,他進一步論證說,世界最一般性的特徵可以用形式邏輯來加以檢驗——釐清我們必須承認有哪些對象是真實存在的,才能讓我們接受一個對世界的系統性看法。基於他對於清晰性經驗適切性以及效益等這些他認為對經驗科學之解釋力來說是核心標準的重視,蒯英重構了、也因此轉換了這些哲學主題。他為一種可稱之為形上學的事物開闢了道路:即基於我們所擁有最佳科學知識,並主張如何組織這些知識以使其客觀性和清晰性最大化,從而對世界本質進行非常普遍的思索。

蒯英的自然主義和他獨特的形上學哲學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分析哲學的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引領的重要哲學家,如克里普基大衛路易斯等人都是他的學生。然而,這些蒯英式學說所引導出的哲學結果卻是蒯英本人大多強烈反對的。

蒯英的哲學工作,無疑地極具影響力,並塑造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乃至二十一世紀的哲學發展。但另一方面,許多直接或間接受到蒯英影響的哲學觀點,卻是他認為相當誤導的類型。

分享

相關人物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