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布洛赫

Ernst Bloch
1885CE 7 月 8th to 1977CE 8 月 4th
路德維希港

德國哲學家,研究馬克思思想。布洛赫畢生致力於重新詮釋烏托邦(utopia)概念,並調和解放哲學(philosophy of emancipation)、宗教思想及大眾文化。他的核心哲學貢獻在於提出「尚未」(not yet) 的存有論原則,將人類對解放的追求根植於存在本身未完成的狀態,並以此批判地重塑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

布洛赫是德國哲學家與文化評論家,他主要以重新喚起人們對「烏托邦」的興趣,以及調和激進解放哲學 (radical philosophy of emancipation)、非教條式宗教思想 (non-dogmatic religious thought)、大眾文化分析與新美學形式(特別是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而聞名。他的著作,尤其是《希望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Hope, 1954-1959),為一種特殊的批判理論做出了貢獻,並且以其獨特的散文式風格在學術界和非學術界都相當受到歡迎。

布洛赫曾是威瑪德國的知識分子中的重要聲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短暫時期內,他成為東德的領軍哲學家。然而,他很快就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者視為「偏離者」。在東方陣營之外,他對上個世紀的烏托邦研究、神學(theology)和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普遍影響了政治哲學和批判理論。

布洛赫的左翼傾向以及對「希望」的樂觀闡述使他成為存在主義思想的批評者,儘管兩者在譜系學和風格上存在許多親和性。布洛赫立基於黑格爾馬克思,但也借鑒了許多其他思想傳統,試圖為不確定和開放的世界建構其存有論和政治哲學。這體現在他的「烏托邦詮釋學」(utopian hermeneutics)中,該詮釋學旨在揭示任何自然或文化現象中的未完成性 (unfinishedness),即「尚未」(not yet);體現在他對人類存在之即時性(immediacy)的敏感性(部分受現象學運動啟發)以及對各種形式大眾文化的敏感性;也體現在他試圖將馬克思主義重新詮釋為一種人類化自然(humanization of nature)/自然化人類(naturalization of humans)的烏托邦計畫。烏托邦非同一性 (utopian non-identity) 的經驗被提升到存有論原則 (ontological principle) 的層面:「S 尚未是 P」(S is not yet P),而人類對解放的追求則根植於存有本身未實現的狀態。

分享
路德維希港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