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霍布斯會如何看待祖克柏與元宇宙?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霍布斯會如何看待祖克柏與元宇宙?

《CEO的哲學必修課》書摘
若霍布斯活在今日,我認為他眼中的元宇宙幾近自然狀態,沒有政府、規則或原則,永無止盡的衝突之地。因此,在我們創造另一個平行宇宙之前,或許該先思考如何管理,需要哪些制度,該沿用哪些現有作法。切勿自欺欺人:期待自律能彌補正式權力機構的缺席,充其量是癡人說夢,嚴重點說是惡意的怠惰。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聖地亞哥.伊尼格斯 (Santiago Iñiguez)

CEO的哲學必修課
CEO的哲學必修課
經理人常引用的哲學家中,有古希臘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別號「晦澀者」,原因是他的著作《論自然》(On Nature) 僅存的片段難以理解。儘管如此,他最著名的想法其實十分直觀且簡單:變化是生命中的恆常。為了說明這個觀念,他用了一個廣為人知的比喻: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水在不斷流動。

這個概念在商業中再適用不過了。各個產業都在持續創新,調整產品與服務。顛覆者和新競爭者不斷出現,改寫遊戲規則。競爭是任何產業的自然狀態,當領導者壟斷市場時,監管單位通常會介入,競爭環境可望變得公平些。

在這樣變動不居的環境中,勢必要培養策略思維,勾勒對未來的願景。有許多工具和分析模型可供沙盤推演,建立應變計畫,不過商業策略不是預測未來,也不是求神問卜。艾森豪總統曾根據他的軍事經驗提出觀察:「計畫本身沒有價值,但做計畫卻至關重要。」這句弔詭的話,背後隱含一個無可避免的現實:必須時時向前看,不斷考慮各種可能的結果。

科技每有變革,商業活動也會有所回應。近幾十年,數位化帶來的改變甚至是史無前例。大數據管理的潛力、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演進,不僅激發我們的想像,更引發重要的哲學問題。

霍布斯會如何看待祖克柏?

大型科技公司正準備征服元宇宙——韋氏字典將其描述為「高度沉浸的虛擬世界,人們在此聚集、社交、遊玩和工作」。其中,臉書與微軟一馬當先。

元宇宙不是新概念。尼爾.史蒂文森 (Neal Stephenson) 首先在其科幻小說《潰雪》(SnowCrash) 中提出,描寫人類與虛擬化身在虛擬環境中互動。讀者可能還記得《第二人生》(Second Life),那個充斥樸拙虛擬化身的平行世界,那裡有一座虛擬的熱帶天堂,多數使用者選擇以匿名方式扮演他們的另一段生活,IE 商學院也在那兒建造了一座講堂。

有人預言《第二人生》將徹底改變教育領域的一切,社會關係會改頭換面,不過預言始終沒實現。類似的預言宣稱海嘯會席捲傳統大學教育,我從旁見證,不過都未能兌現。《第二人生》對教育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它確實點燃了想像力,促進了模擬、遊戲化和擴增實境在教育環境的應用。

至於個人之間的關係,交友網站已毋庸置疑是尋找伴侶更直接、及時的辦法。雖然個人檔案有時跟現實有落差,總比虛擬化身來得可信。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宣布,公司未來將以開發自家的虛擬宇宙為主,並將公司更名為「Meta平臺」,重新界定其商業策略,大膽宣稱:「在世人眼裡,我們主要是社群媒體公司,但我預期會轉變成元宇宙公司。」祖克柏認為元宇宙是「一個能與他人共處的虛擬環境(……)一個讓你置身其中,讓你有形體的網際網路。你不會只是盯著它看。我們相信元宇宙會是行動網路的下一階段。」

有人揣測,祖克柏的宣告只是為了因應各國政府日益升高的敵意,以及年輕族群逐漸流失的困境,而重新包裝臉書。話雖如此,社群網路各有不同,也不是每個平臺都面臨臉書的問題。例如 LinkedIn 已說服使用者,這個平臺有堅實保護與安全機制,確保資料隱私。

無論如何,看好元宇宙的社會與商業潛力的,可不只臉書一家。微軟執行長納德拉 (Satya Nadella) 最近談到「企業元宇宙」,當中包含數位分身、模擬環境和混合實境。他說:「有了元宇宙,整個世界都成了你的應用程式畫布。」

元宇宙的吸引力顯而易見:能夠活出多重人生、採用不同人設,不必承擔現實世界的風險。想像一下,登上元宇宙鐵達尼號的處女航,扮演船長或船東。在這段冒險中,你會與其他乘客互動,有些乘客的背景我們早已熟知。我們固然知道過去事件的進程,但或許還有多重不確定項目和無從預見的因素。我們說不定能改變郵輪的最終目的地,或是降低傷亡人數。這麼做,難保不會造成更大的災難。這將是檢驗領導能力和風險評估的絕佳課程。

元宇宙讓我們體驗各種冒險,就像龐德一樣,活兩次:一次為自己而活,一次為滿足夢想,或是實現抱負而活。元宇宙的生活可能比電玩或電影帶來更深、更沉浸的體驗。

元宇宙在教育領域大有可為,能提供更個人化的學習環境,配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節奏,不僅更富娛樂性,或許還能在獲取個別的知識和磨練人際技巧上收穫更好的成效。以角色扮演練習為例,系統可依據不同性別認同和性傾向隨機派發虛擬化身。設想你在現實生活是個五十五歲的男性,系統派給你二十二歲女性的虛擬化身,你被主管霸凌,同事還默許這種情況。這種霸凌會影響你虛擬化身的情緒穩定,你無法作壁上觀。課堂上就能討論,在這種處境下,你是否還能以最佳狀態應對。

元宇宙也能讓我們模擬現實中難以實施或不宜嘗試的政治實驗。直接民主就是一例,元宇宙讓我們評估這類集體決策能否產生最佳結果,使用者是否掌握充分資訊,投票標準是否合理,會不會出現類似現實世界的失靈現象。如此深入練習,反覆揣摩,我們說不定會發現,在所有可能實現的體系中,代議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其中不乏類似虛擬世界裡讓人玩心大起的要素。

就我而言,元宇宙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能增進創意與創新,藉著創造更多選項來擴大個體的自由空間。如前所述,元宇宙能應用在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教育、人際關係、商業活動和工作,無窮無盡。

然而,元宇宙跟遊戲化有相似的限制:兩者都簡化了現實。經理人和其他專業人士運籌帷幄的世界,比元宇宙複雜得多。元宇宙背後的演算法很可能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這固然有助於理解某個概念或模型的意涵,卻無法如實反映管理公司的情況。因為用模型和系統來管理公司,終究有其限度。

不少分析師點評過元宇宙的風險,大多聚焦於入籍元宇宙的虛擬化身背後的人會不夠透明、不夠誠實,又難以究責。元宇宙不單是充滿趣味的休閒環境,也會牽涉各種價值。只要元宇宙與現實世界有所連結,例如透過加密貨幣與金融體系產生關聯,就可能對社會制度造成難以估量的衝擊。

公司、組織或個人在這個環境中的活動也是如此:如果虛擬化身的行為在線下會構成詐欺,那在元宇宙裡會被究責嗎?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經歷國家動盪的年代,目睹治理力量薄弱的後果,即引發內戰。這段經歷促使他主張,要確保社會和平,最佳方式就是讓國家獨攬武力的使用權。若權力稀釋,因而無法確立使用武力的制度和法律規範,社會終將淪於人人相鬥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霍布斯說:「人對人而言,如同野狼。」

若霍布斯活在今日,我認為他眼中的元宇宙幾近自然狀態,沒有政府、規則或原則,永無止盡的衝突之地。因此,在我們創造另一個平行宇宙之前,或許該先思考如何管理,需要哪些制度,該沿用哪些現有作法。切勿自欺欺人:期待自律能彌補正式權力機構的缺席,充其量是癡人說夢,嚴重點說是惡意的怠惰。正如霍布斯所言,社會契約被託付給政治權力,這份契約是群體成員對於生活方式、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社會契約在沒有領導人、無政府的社會中無法發揮作用。

若元宇宙缺乏妥善管理,我們也會面臨個人風險。無須贅述細節,但同時體驗多重人生造成的壓力可能引發精神分裂,有人可能永遠遁入幻想的生活中。

最後,我不禁好奇:若虛擬化身比真實的自己更成功,會如何?我們會不會活在一個顛倒的現代版《大鼻子情聖》(Cyrano) 裡?羅珊妮 (Roxanne) 會愛上虛擬化身嗎?或許不會。走過疫情期間的封城和諸多限制後,無論是在教育、工作或社交關係上,我們對實體、真實世界的眷愛,比以往更深。就連數位原生的年輕世代也不例外。因此,我認為在與虛擬化身的較量中,贏家依然會是西哈諾。

※ 本文為衛城出版社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Iñiguez, S. (2025).  CEO的哲學必修課. pp.128-133,文章標題由編輯團隊所下。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