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可.舒爾 (Michael Schur)
今天你決定要當個好人。
其實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早上起床的時候,精力和樂觀突然爆棚。這個世界還是一如往常地讓你無所適從,但你今天起床後就是想要當個好人,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你今天做得眞好,新的你實在太棒了。
你還在住家附近慢跑(為了健康)、扶老太太過馬路(日行一善)、看了一部紀錄片(學習新知)、看了新聞(當個好公民),然後才上床睡覺。今天眞的太棒了。
可是,你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時,突然覺得有點怪怪的。你今天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你覺得自己做了些好事,但你也覺得自己去年戴著斑馬條紋帽出席公司的假日派對沒什麼問題,雖然我們都知道大家的反應如何。
現在請想像你可以召喚宇宙善事會計師,以全知的角度來告訴你這些善事能讓你得幾分。她在計算你今天所做的善事後,從善意計算機中拿出一張明細,接著向你宣布一些壞消息。
把塑膠杯丟到垃圾桶?它最終還是會流進海洋,堆積成與德州一樣大的垃圾島,威脅太平洋的海洋生態。(你甚至也在睡前讀到相關報導,但你不覺得你的所作所為跟海洋生態有什麼關係。)至於你吃的速食漢堡呢?它是從很遠的地方運到你消費的店家,碳足跡相當大;而你所謂人道飼養的牛,其實都來自工廠化經營的農場,畢竟拜農業政策說客所賜,「有機」和「草飼」的法律定義其實相當寬鬆且模糊。這些牛一點都不快樂,牠們其實很悲慘。
還不只這樣:製造你腳上慢跑鞋的工人,是一小時只能領到四分錢的勞工;你看的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一個喜歡在捷運上聞陌生人頭髮味道的怪人;而你所使用的串流平台,其實是一間也會幫北韓空軍生產無人機的跨國企業。還有,你攙扶的那位老太太,心中其實非常緬懷納粹黨。你可能會說:「但她看起來很和藹可親呀!」錯了,她暗地裡其實非常支持納粹黨,而她當時是要去買納粹相關商品,你還幫了她一把。
現在發現自己很慘了吧!你很想用自己的方法對世界釋出善意,但世界毫不留情地打你的臉。你應該也很生氣吧!你當時其實都是出於好意,而且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你現在應該也很挫折,畢竟你不是有能力創辦慈善組織的大富翁,所以你能做的很有限。而且,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已經夠多了,誰又有那個時間、金錢、精力去思考道德呢?
結論:要當好人根本不可能,連試都不必試。我們就都吃裡頭夾著打了生長激素肉品的漢堡就好、垃圾也直接丟到海裡就好,就這樣擺爛吧。
這個實驗很有意思吧!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好人」,也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是「好人」,所以如果可以選擇,他們當然會做「好」事,並避免做「壞」事。不過這個世界非常複雜,充斥著各種矛盾的選擇與難關,甚至你身邊還會有看似可信的白痴朋友,跟你說你那頂斑馬條紋帽「醜得」很可愛,不斷鼓勵你去買。因此,要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實非常困難。而且就算你眞的能夠避開所有地雷,成功做了好事,你畢竟也只有一個人而已。要知道,全世界有八十億人,其中大多數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好人。世界上到處都是貪腐的政客、狡詐的奸商,他們遛狗的時候都不淸理狗大便;這個世界上還有邪惡的獨裁者,你身邊也不乏白痴朋友。(他們到底想怎樣?以讓人悲慘為樂嗎?)到頭來「當好人」的人都開始懷疑人生。用一句我剛開始研讀道德哲學、剛開始思考這些錯綜複雜難題時所用的話來說,就是:
我他 X 的要怎麼辦?
怎麼過一個更有道德的人生?數千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而且回答的難度越來越高,因為我們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難題,面對的也都是複雜且未知的結果。此外,如果眞的要試著當一個「有道德的人」,每天都必須思考、反思、實作。我們要想想,怎樣讓自己隨時都當個好人,而不是一個月當一次好人。現在讓我們稍微簡化一下,本書希望將所有的道德難題都歸結成四個單純的問題,讓我們無時無刻遇到大大小小的道德兩難時都能問自己:
我們在做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為什麼這個選擇更好?
其實哲學和道德不過就是在尋找這四個問題的答案。雖然宇宙善意會計部門帶來的多半都是壞消息,但還是有好消息的:自古以來,哲學家針對這些問題都已經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能為我們提供答案,或至少能提出想法,讓我們自己找到答案。如果我們能克服這些哲學家所寫的那些複雜到令人頭痛的文章,就能吸取他們理論的精隨,用來幫自己做決定,並變得越來越好。
我很愛倫理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完全免費!你不需要申請執照才會很有倫理,也不需要繳年費才能做出好的決定。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想像成一間博物館,而倫理規則就是館內的志工,他們穿著綠色的運動外套,手放在背後安靜地站著。我們都在博物館中到處欣賞藝術品(也就是令人費解的道德難題),有些淺顯易懂、有的則既抽象又複雜,令人一頭霧水。看不懂的時候,我們可以請穿著綠色外套的女士來幫我們解惑,她就會免費跟我們解釋!我們當然可以自己看,然後若有所思地點頭,假裝自己看得懂(在博物館和人生中,都有太多人這麼做了);但下一個展示間一定有更多更複雜的作品,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搞淸楚現在正在欣賞的東西吧。
在開始之前,我還要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光是思考倫理學的想法、以及問這些問題,就代表我們已經執行了一個關鍵步驟:我們決定要在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好是壞;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決定要變得更好。
這一步非常重要。畢竟只要稍微關注身邊的狀況,就會發現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倫理,他們連試都不試。我不會完全責怪他們,畢竟要在宇宙中當一個體面的道德行動者(把「做對的事情」講得更好聽一些),代表我們注定會失敗。就算我們全心全意想當好人,最後還是會搞砸,而且會一直搞砸。我們會下一個自己覺得正確且良善的決定,最後發現自己大錯特錯。我們會做一些自以為不會影響別人的事,最後發現影響可大了,甚至讓自己身陷麻煩。我們會傷害朋友的感受、破壞環境、支持邪惡的企業、或是不小心協助一名老納粹粉過馬路。我們會失敗、再失敗、一直失敗。不管想不想要,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考試,而我們一定會被當掉,甚至連 C+ 這個成績都遙不可及。這一切都會使得在乎我們的所作所為變得毫無意義。
但就算被當掉,如果我們眞的在乎,還是被當得有價値。因為如果我們眞的想做對的事,會試著瞭解被當掉的原因,這樣下次就比較有可能成功。失敗很不好受、也令人無地自容,但失敗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這就是所謂的「嘗試錯誤法」〔trial and error〕,而不是「經過一次完美的嘗試,我們就能掌握眞理」)。另外,說眞的啦,除了努力讓自己過著有道德的生活以外,我們也別無選擇。難道我們要直接忽略所有行為的問題嗎?連演都不演嗎?我實在無法認同。如果我們眞的在乎人生,就應該在乎自已的所做所為是否良善。(我們稍後會看到一群非常冷漠的法國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神,而人類只不過是飄浮在太空中一塊大岩石上毫無意義的碎屑而已。就連這些人都覺得不應該完全放棄倫理。)
這本書是我探索道德哲學的旅程,也是我學習接受、擁抱失敗的旅程,讓我們一起學習,慢慢瞭解在嘗試、學習、和進步的路上,一定會面臨失敗,也會得益於失敗。我們現在就要來討論在特定情況下到底該怎麼做,並試著用兩千四百年以來有人提過的想法來回答。我們會先從簡單的開始,先介紹這些想法是什麼,包括那些人怎麼說、希望我們怎麼做、以及我們照做後會變得多好。接著我們會稍微提升難度,將探討過的想法應用在更錯綜複雜的議題上,同時介紹新的想法。讀完本書後,我們將明白該如何面對各種情況,才能將道德良善發揮到極致。我們將成為完美的人,大家都會敬佩、欣賞我們,朋友也會羨慕我們。
開玩笑的。我們其實還是會失敗,但有什麼關係呢?好的,讓我們開始失敗吧。就像薩謬爾.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說的:
「再試一次,再失敗一次,這次會敗得更有價値」。
開始前讀者可能會有的問題:
我需要懂道德哲學才能讀這本書嗎?
不用。我的目標是寫一本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書,不管你是否熟悉這個主題。我就是想將這個主題介紹給相對外行的人,就像我剛開始的時候一樣。
所以你不是哲學家? 也不是教授? 甚至不是研究生?
都不是,我只是一般人而已,但這就是重點!我這本書的目標讀者就是「一般人」、或是「想改善行為的人」、以及「被朋友贈予《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一書,現在終於發現朋友眞正意思的人」。
如果我想瞭解道德哲學,我為什麼要讀你的書,而不是讀其他更聰明、更學術的人的分析呢?
首先,這個問題很沒禮貌。但更重要的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個主題,也和很多聰明又有趣的人討論,試著用不那麼讓人頭痛的方式來呈現。我的目標不是要顚覆道德哲學這個領域,而是要讓大家都能將最實用的道德哲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你既然只是一般人,那你憑什麼教我怎麼做?
我就知道你會這樣問。是這樣的:本書的目的,絕對不是要讓你為過去的所做所為感到愚蠢;我也絕對沒說我自己從來沒做過蠢事。我當然做過,以後也還會做。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在第五章就會讀到,追求「道德完美」不但不可能,甚至還有害)。我再強調一次,我的目標是鼓勵大家欣然接受那些無可避免的失敗,並想辦法從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要始終困在罪惡感之中,然後一直犯同樣的錯誤。
我就是那種更聰明、更學術的人, 我很生氣。你只討論少數哲學家的作品而已耶!你怎麼能忽略其他那麼多重要的思想家呢!?
道德哲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所有新的理論都多多少少和以前的理論有關。有時候在努力研讀一份很硬的哲學大作時,你會遇到作者在接下來的六十頁都在討論別的話題,這個話題又是另一個很硬的哲學主題。如果你沒有用力讀完這個主題,就會完全失去方向,最後眼神呆滯,乾脆把書放下,跑去看《鑽石求千金》(The Bachelor) 。如果要我討論道德哲學所有的相關理論,我就必須讀六十年的書,還來不及下筆就掛了。別鬧了,我有老婆小孩,而且我很喜歡看籃球,也有其他興趣。更重要的是,我曾經眞的想讀懂某些哲學著作,但我眞的看不懂。我曾經對形上學非常有興趣,這門學問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探討存在的本質等問題,聽起來超有趣!於是我讀了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寫的《形而上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書中的第一句話(加上譯者注)就長這樣:
為什麼1會2有3東西4?
1.「為什麼」是一個不恰當的問法,應該要問「如何」或「目的為何」才對。
2.我們提出的顯然是一個先驗假設,也就是確實「會」有「東西」。
3.海德格用的字是德文的 IchschätzedieMühediesnachzuschlagen,但這個字無法直接翻譯,所以我選擇了最像的字,也就是英文的 "there"(有),其實這個字與海德格的原意有不小的落差。
4.我們其實應該要把「東西」視為「存在的地點」,或一個叫做 "essent" 的新詞,這個字的意思是「有本質的東西」,或是也可以用我創造出來的字 "blerf",這個字本身沒有意義,但本身無意義的這個特性,正是區分虛無和事物之間差異最精確的詞彙。
好啦這樣是有點誇張了,但眞的只有一點而已,我大概再讀了四句左右就放棄了。後來我發現,海德格根本就是法西斯主義者,所以我覺得放棄是正確的。但我之所以做這些取捨,還有另一個原因:本書討論的作品,都是我喜歡而且打動我心的,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就會出現卡通裡面那種頭上燈泡亮起來的感覺。在哲學裡,這種簡單的連結感非常重要,畢竟哲學思想就像是一座充滿各種想法的雨林,任何人都無法看見雨林的全貌。因此,你之所以會偏好某些思想家,純粹就是因為你對他們的想法較能產生共鳴。
我對倫理學的理解(也就是本書的精華),主要圍繞在以下幾個理論:德行倫理學、義務倫理學、以及功利主義。這三種理論就是現今西方道德哲學的「三巨頭」。而專注在三巨頭的結果,就是多少會忽略史上最有名的幾位思想家,例如老子、大衛.休謨 (David Hume)、以及約翰.洛克 (John Locke)。三巨頭和他們的著作多少都有重疊,但也許不是他們最重要的思想,而且因為我不想在《良善之地》這部劇中加入宗教成分,所以避開聖多瑪斯.阿奎納 (Saint Thomas Aquinas) 和索倫.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等思想家。如果你眞的不感興趣,大可以拿起指南針,自己探索哲學這塊雨林,也許你會發現我最不重視的思想家,反而是你最喜歡的思想家,然後你就可以自己寫一本書,談談為什麼你喜歡的思想家比我喜歡的更好。
我雖然有點不同,但也是一個很聰明的學者型人物。我必須說,你對於××× 的詮釋完全錯誤。你怎麼可以如此光明正大的誤解××× 呢?
一七四六年,一群英國書商請山繆.約翰遜 (Dr. Samuel Johnson) 博士寫一本嚴謹的英文字典。約翰遜博士在接下來八年的時間還眞的做到了,他眞的寫了一整本字典,而且完全仰賴自己的知識。他寫完以後,有一個女人有點生氣地來找他,質問他怎麼可以把「骹骨 (pastern)」定義成「馬的膝蓋」呢?應該是馬腳的一部份才對呀!約翰遜博士回答:「因為我不知道,女士,我眞的不知道!」所以如果我在本書中有寫錯什麼,原因很簡單:我眞的不知道!
找個人幫你不是比較好嗎?找一個眞正的哲學家不是比較好嗎?
呃,我有啊!托德.梅教授一輩子都在學術圈打滾,也擁有許多優質的道德哲學書籍。剛認識他的時候,我請他幫忙讓《良善之地》的編劇群瞭解哲學家到底都在講什麼,後來他同意和我合作撰寫本書(其實是監督我才對),並避免我犯下太多學術上的錯誤,以防我被傑瑞米.邊沁 (Jeremy Bentham) 的曾曾曾曾曾曾曾增曾曾孫控告。所以,如果本書關於哲學的部分還是有任何問題,就不是因為我不知道了,一定都是托德教授的錯。
要怪就去怪他。
※ 本文為堡壘文化提供之文摘,摘自Schur, M.
(2023). 編劇,我想當個好人.
pp.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