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臺灣哲學的教育與學術發展論壇報導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臺灣哲學的教育與學術發展論壇報導

一年一度的台哲會年會,在2014年11月1~2日東吳大學舉行。這是台灣哲學界的盛事,哲學人無不把握機會在這個會議與其他學者分享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哲學思想。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學術交流之外,今年大會安排了一個非學術性的論壇:〈臺灣哲學的教育與學術發展論壇〉。這個論壇活動基本上是今年六月〈台灣哲學教育的危機與展望〉的討論延續。論壇一開始,...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一年一度的台哲會年會,在2014年11月1~2日東吳大學舉行。這是台灣哲學界的盛事,哲學人無不把握機會在這個會議與其他學者分享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哲學思想。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學術交流之外,今年大會安排了一個非學術性的論壇:〈臺灣哲學的教育與學術發展論壇〉。這個論壇活動基本上是今年六月〈台灣哲學教育的危機與展望〉的討論延續。論壇一開始,由台哲會會長米建國教授和中哲會朱建民教授簡單說明了上次論壇討論結果的執行情況,以及希望趁年會再廣納更多哲學人的具體建議,因而再次舉辦了本次論壇。本次論壇規劃三個討論主題,按照規劃有:(1)學術發展(2)哲學教育與推廣(3)系所招生策略。

討論主題報告

學術發展方面,台哲會成立了〈學術發展委員會〉,由蔡政宏教授擔任招集,陳瑞麟教授協助,規劃推動線上哲學百科。目前已經草擬了執行方式正在進行中。中哲會提議和台哲會合作,在國家教育研究院(前國立編譯館)成立哲學名詞審議委員會,將華語中的哲學名詞做出統一的翻譯或統一的用法。兩會都希望透過上述規劃讓台灣取得掌握華語哲學的先機。有學者建議應考慮編辭典而非百科。

哲學教育與推廣方面,台哲會已成立〈哲學教育推廣委員會〉,由李賢中教授擔任召集人,負責推動募款、哲學推廣、高中哲學教育等工作。目前已獲得一些募款並執行了一些工作進度。此委員會預計從對內整合、對外擴展這兩方面來著手。對外擴展包含國際化和普及化。普及化部份分為社會大眾和社會議題兩類。社會大眾這部份有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兩方面。目前高中課程已有生命教育、也有寒暑假品德教育營的推廣,委員會希望再推動經典導讀和倫理議題的課程,希望朝必修課努力。成人教育的規劃預計先建立人才庫,可用於社區大學教育和公司行號的在職教育。未來規劃成立講堂,推動哲學相關課程,讓社會能對哲學有所瞭解。工作進度還處於資料收集階段。召集人李教授表示,台哲會的這個委員會自許作為工作推動、資源整合和溝通平台的角色。中哲會這邊建請聯合台哲會一起向大考中心提議將哲學推向高中,並建議將哲學推理能力放入十二年國教課綱,成為未來高中可以選修的課程,這對哲學推廣是很具體的一個步驟。

系所招生的討論方面,一些系所主任分享了目前的招生情況與相關策略。目前佛光哲學系已關、南華哲學系目前停招中。一些私校的共同策略都是朝課程改革、產學合作、學分學程等方面著手。課程盡量朝實用性、而非培養專業學術人才的方向來改革,如東海哲學推廣博雅教育、長榮哲學與宗教學系也預計改名為應用哲學系。產學合作方面主要著眼於學生就業出路,以開拓文化觀光產業的方向,與餐旅業進行合作。南華目前推動哲學學分學程,招生情況不錯。東吳也開始推行東亞文化學士後學程。

與會者建言

新創哲學組織「哲學新媒體」成員 TKY 在會中做了 15 分鐘的簡報(詳見簡報檔案),從學制外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建言,倡議用新媒體與新創社會企業的模式來推廣哲學教育,解決學界目前遭遇到的社會問題與發展瓶頸,最終希望能以哲學自立的長遠方式來協助改善哲學界生態現況。

另有與會者提到,其實哲學在一般生活中的應用很廣,像是兒童教育、職場教育、老人教育、醫療倫理等等都有哲學可以介入發揮的地方,因此哲學界需要的是業務推銷員/傳道者。

知名哲學部落客 Wenson 認為,不管國內外,哲學系的招生都是困難的,但台灣目前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是,網路上的哲學討論很興盛,這顯示社會上有一定的哲學需求。然而從實際的情況來說,一般人卻少有去念哲學系所的動機。他建議學界或許可思考該怎麼利用這樣的網路優勢。

某國立大學主任表示,目前國立大學中的一些教授還停留在舊思維,不認為有什麼危機存在。雖然他同意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哲學都是有用的,然而高教重重的制度限制,讓教授成為學術工匠,沒有機會去進行有意義的研究,無法對目前現況有積極作為。他建議學界應考慮從哲學基礎研究、哲學教育、到普及推廣,讓整個生產鏈提供完整的人才培養規劃。另一方面建議高教評鑑把基礎學術研究之外的貢獻列入升等條件之中來改善目前情況。而從佛光裁撤、南華停招等現象來看,他對目前情況是比較悲觀的。

一中文系所的學者則提議改革體制讓哲學畢業生可直接到國、高中任教公民課程,因為基礎教育有哲學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也建議除了專業學術研究,也應該要有像蘇格拉底這類面對社會大眾的哲學家,才是比較完整的產業。

也有與會學者表示,哲學表面上看起來市場龐大,但會想把哲學當終身志業的本來就是小眾市場。他比喻說,哲學有點像糖,偶爾吃吃很好,但一般人不會拿來當正餐。因此不用太悲觀也不用太樂觀,只要安分做該做的事情,不需要再擴張規模。如果某些哲學系所關了也沒關係,只要有哲學家可以繼續活下去做傳承即可。

會中觀察

台灣兩個哲學學會從 2013 年開始舉辦一系列討論高等教育危機與哲學教育困境的論壇,本次論壇以及在 11/18 將舉行的〈2014 兩岸哲學高峰會〉皆屬於這個系列論壇的一部份。

〈臺灣哲學的教育與學術發展論壇〉由於和台灣哲學學會的年會會議一起舉辦,學者與學生在與會之後的參與意願高,與會人數比過去的幾次論壇的人數多,大約為 50 人左右。

參與成員的身份別也較過去幾次論壇多元,除各校的哲學學者與系所主管之外,還有較多的哲學系所學生、畢業生以及在其他科系任職的學者參與。而由於參與的成員較為多元,本次論壇的發言討論較以往幾次更為熱烈與多樣,從學制內變革計劃到學制外的改革倡議都有。這些討論的內容值得哲學學界與支持哲學教育的人士深思,盼能引起更積極的行動來面對台灣哲學教育的現況與未來。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