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Hacking 在台灣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Hacking 在台灣

一些個人的回憶
他是影響我最深的西方科學哲學家。我現在作的科哲,都是沿著他開闢的方向而前進。In a strong sense, I am a Hackingian。謹把這篇短文獻給他,希望他在天上可以微笑地看著,在他曾造訪的遙遠東方小島,有這麼一位台灣追隨者。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甫聞 Hacking 去世,有點悵然若失。第一時間當下在臉書上寫了一篇短文紀念他,然而一些與他互動的記憶,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在當代科學哲學家當中,Hacking 可能繼孔恩之後,影響力最大也最廣的一位。就像孔恩一樣,他的影響從科學哲學輻射到科學史、STS 和一般哲學。在孔恩輻射力所不及之處如統計學的哲學和數學哲學,Hacking 也有相關著作,他在多重人格和記憶科學方面的科史哲研究,甚至影響了心理學和心理治療。

Hacking 與韓殿君教授在物理實驗室(陳瑞麟教授提供,2007)。
Hacking 在科學哲學上的最大貢獻,當屬 1983年出版的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這本書。當時科學哲學家仍然把眼光放在理論、典範、研究方案、模型的分析上,Hacking 別出心裁地討論大量的科學實驗,還有觀察和測量等科學實作 (scientific practices),以及它們在科學實在論爭辯中的角色,奇峰突起,強烈地衝擊科學哲學家,開啟他們的眼界,大幅打開一片新天地,故而被國際上不少科學哲學家的追隨,包括我。

傳統上用來形容儒者氣質的形容詞「溫文儒雅,好學深思」,正是 Hacking 給我的深刻印象。在 2007 年,他應臺大苑舉正教授邀請而訪問台灣,記憶中,待了兩個星期以上,這是台灣科學哲學界和 STS 學界的一大盛事。Hacking 一共提供了四場演講,事先寫了全新的完整講稿,後來彙整成 Scientific Reason 一書,由臺大出版中心(這是苑舉正教授的策劃)。可惜在國外的資料中,這本著作似乎未被納入 Hacking 的著作全集內。除了精彩的演講外,Hacking 也親切地同意全程參與兩場會議。他回國後,我又和他有很多通信往返。

Hacking 參訪韓殿君教授實驗室(陳瑞麟教授提供,2007)。
Hacking 在中正大學待兩天,除了給四場中的一場演講外,還拜訪物理系的韓殿君教授並參觀他的實驗室,因為韓教授是台灣少數從事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實驗的物理學家。Hacking 在參訪韓教授的實驗室時,已事先下載他發表在物理期刊的論文,指著實驗室的儀器,向韓教授詢問相關細節。這個過程給予陪同在旁的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後,Hacking 對我說,他很喜歡訪談科學家,科學家很樂於分享他們的工作,他從其中學到很多。這是一種科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然而,Hacking 不是毫無準備,他總是事先閱讀當事人的科學論文。

Hacking 在中正大學待的那晚住在本校招待所致遠樓。住過致遠樓的學界同仁都知道那裡很陽春,也沒有早餐。當天我去買早餐,送到致遠樓和他與苑舉正教授一同用早餐。後來每想起此事,就覺得很對不起他。我應該安排他住嘉義市的五星級的旅館,但是我剛到中正一年多,對於嘉義市的旅館實在所知不多,後來中正附近也有蓋了比較舒適的旅館。

來台之旅,Hacking 除了提供四場演講之外,還參與台大哲學系的「經驗與真理」會議,並發表專題演講。當時我是《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的主編,配合 Hacking 的來訪,結合 STS 學界再組織一個 Hacking Workshop: Hacking, Laboratory Science, and STS,邀請Hacking 全程參與。這場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辦,除了邀請一些 STS 朋友發表論文之外,也安排一場 Hacking meets Taiwanese Critics 論壇,由當時清華大學歷史所傅大為評論 Hacking on Kuhn and Foucault,臺大醫學系吳建昌評論 Rewriting the Soul,臺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評論 Historical Ontology,並由 Hacking 現場回應。

Workshop on Hacking, Laboratory Science and STS (「Hacking、實驗室科學和STS」工作坊)海報。
後來我把自己在「經驗與真理」會議中發表的 "On Hacking's Experimental Realism" 以及清大哲學所的王榮麟陳思廷教授聯名發表的 "On Hacking's Approach to Style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兩文,也送給 Hacking 教授一併回應。Hacking 非常親切無架子地全盤照收。他寫了 Comments and Replies  一共回應五篇評論文。

Hacking 花了很長的篇幅回應傅大為,其中談了許多軼事以及他對孔恩和傅柯的觀點。人們有時認為 Hacking 是繼承孔恩的科學哲學家,但他自己認為傅柯對他的影響比孔恩更深,他說 "Foucault really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I do philosophy"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TM), 7, p. 271) 他也提到深受維根斯坦的影響。如果熟悉傅柯的朋友去讀 Hacking 的著作,可能會感到奇怪:Hacking 的著作究竟在哪有傅柯的痕跡?我也很納悶。不過,Hacking 對傅柯有一種特別的閲讀,他說 "I have always taken a much more "positivist" reading of Foucault, which is less common among his admirers.” (STM, p. 266)。對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互動感興趣的年輕學子,這是一個值得追究的切入點。

Hacking 約花了五六頁篇幅回應我對他的實驗實在論的評論──針對他的「可操控性」(manipulability) 判準:如果你能噴出(操控)它,那麼它是實(存)在的。我的批評有兩點,第一點是科學史顯示有些被假設的物項/東西 (entities) 可能被操控以産生新現象,後來卻不存在。第二點是對實驗結果的工具論解釋,也許實驗結果只是工具的有效組合。那時我對 Hacking 的詮釋是他的論證要依賴於因果推論,但 Hacking 否認,他說自己與 Cartwright 的因果論證不同 (STM, 7, p. 281)。原本我一直不清楚 Hacking 為何會否認,但後來慢慢想通了他們的差異——這涉及更根本的因果、性質的形上學問題,但是 Hacking 的著作中並未深入。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7期(No.7)當期目錄(陳瑞麟教授提供)。
十幾年前與 Hacking 初遇時,我的觀點主要受孔恩影響,傾向反實在論,我對他的批評明顯有工具論的色彩。後來我理解到,如果我們採用實在判準的多元論,不把 manipulability 視為不可觀察物的實在性之唯一判準,那麼科學上特別設定物項的實在性是可以用實驗來證明的。而且如果我們進一步把「可操控性」擴張成「實驗個體化」,增加條件,我們就可以為特別物項的實在性提供更強的證據。可以說,我自從 2008 年後投入科學實驗、科學實作的哲學研究,參與近來的科學實在論爭辯,提出在國際上還算被接受的「實驗個體化」的觀念等等,莫不是由於 Hacking 的啟發,也是追隨他的思考路線。他是影響我最深的西方科學哲學家。我現在作的科哲,都是沿著他開闢的方向而前進。In a strong sense, I am a Hackingian。謹把這篇短文獻給他,希望他在天上可以微笑地看著,在他曾造訪的遙遠東方小島,有這麼一位台灣追隨者。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學院哲學工作者,在臉書上有「陳瑞麟的科哲絮語」專頁。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