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私心與正義的內心衝突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私心與正義的內心衝突

在社會上,有些人做事明顯是基於私心,而有些人基於公義,另外則有些人難以分辨。然而,人心難測,表面上為了公義的,也說不定暗藏私心,而看起來像是私心的,也未必如此。雖然了解他人不易,我們了解自己嗎?事實上,認識自我也難,有時以為自己擁有無私之心,凡事為著公義,但卻也一樣暗藏私心而不自知。

您在這裡

難度:
1

在社會上,有些人做事明顯是基於私心,而有些人基於公義,另外則有些人難以分辨。然而,人心難測,表面上為了公義的,也說不定暗藏私心,而看起來像是私心的,也未必如此。雖然了解他人不易,我們了解自己嗎?事實上,認識自我也難,有時以為自己擁有無私之心,凡事為著公義,但卻也一樣暗藏私心而不自知。

演化的過程已經將無私的基因淘汰

從演化論的角度來說,人的內心具有自私的基因。因為無私者都已經被天擇淘汰了。試想一下,假設在上古時代,突變出自私與無私兩種人,哪一種具有天擇上的優勢呢?在大多數時候,無私者會受到大眾喜愛,朋友眾多,照理說應該具有生存優勢,但事實不然,因為這種生存優勢不會淘汰自私者。當私心人有難時,無私者總會協助他們生存下去,所以沒有天擇上的功效。然而,只要經歷戰亂、飢荒、乾旱等危機,無私者將會為了大眾而犧牲自我,私心人卻坦然接受。於是,每歷經一次危難,無私的基因就減少了一些,久而久之,不管原本有多少無私者,都會在演化的洪流中消耗殆盡。無法把這樣的基因留存下來,所以,簡單的說,除非產生新的突變,否則現代不會再有這樣的基因存在。也就是說,現代人都是私心人的後代。

雖然人們具有自私的基因,但由於人有理性思考能力、有自由意志,所以,所作所為不一定總會依據私心,可以在理性思考後選擇不同的作法。思考能力,可以克服本能,朝向不同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希臘哲學家們讚嘆高喊「人是理性的動物」。

也就是說,當人們不思考時,大多只會依據本能的私心行事,除非已經達到孔子七十歲後才達成的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才可能將一切道德內化成為一個人的人格,心念發動時,以及舉手投足間,無不流露著無私的風範。所以,「無私」雖非天生,但卻可以是後天的成果。

天生的正義感與私心衝突

然而,演化也並非將人塑造成全然自私的生物。目前已有相當多的證據支持人天生具有正義感。而從社會觀察來看,人們只要是談論和自己無關的事情時,就會是個正義之士。只要不會影響自己的利益,人們天生也具有因為協助他人而感到快樂的天性。所以,實際上,每個人在某些時候都扮演了正義之士,扮演著善心人。這實際上也符合演化論的原則。否則,如果所有人都是完全自私的,便無法合作共同抵抗環境與外敵,整個種族將可能滅絕。

然而,當私心與正義衝突時,該怎麼辦?由於人類習慣依據本能,所以大多會依循私心,但透過理性思考,則可能產生不同的選項。在這種內心衝突發生時,可以分成四種可能性:

A、認識自己的德性人:放下私心,選擇公義

經由思考,或是經由品格的培養,有些人在私心與公義衝突時,會選擇公義。雖然我們期待每個人都這麼做,但觀察社會現狀會發現,這是一件不易辦到的事情。除非建立了某種遵循規則的文化,否則在人們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多數人其實還是容易去鑽漏洞。

舉例來說,買東西插隊是私心的作用,排隊則屬於公平正義的行為。當兩者衝突時,一個已經成形的文化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能促使人們選擇公義。但諸如此類都屬於半強迫性質的選擇,並非源自於自由的選項。

當一個公司主管在錄取新員工時,有背景的、有關說的、或是有利益輸送的,只要這些是在無人知曉的背地裡進行,主管的選擇不會遭受質疑時,私心往往就成了主要的引導者。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人選擇公平正義,會這麼做的理由很多,但通常必須在深思過後,或是品格提升之後才能辦到。

B、認識自己的私心人:擁抱私心,忽視公義

有些人在私心與公義間選擇私心,但其實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自私的。所以有些人說,我就是真小人。這樣的人通常內心裡缺乏好的理由為了公義而犧牲個人利益。德性也不足以讓自己做到這點。當其不願只是為了好名聲裝偉大時,就容易採用自私的選項。但至少了解自己的選擇,內心並沒有被扭曲。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人的自私行為也較有寬容心。

其實,大概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私心與公義間產生衝突時會一直選擇公義。至少當自己覺得某些公義的事情不這麼重要時,或是某利益具有強大的誘惑力時,還是會依照私心做選擇。就像古諺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陷入腐敗的價格。」

所以,當看見別人忽視公義而選擇私心時,雖然理性上可以不認同,但譴責他人之前,也需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比他人更能遵循公義。

C、不認識自己的私心人

社會上佔最多數的是「不認識自己的私心人」。當人們自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士,不願意承認自己依據私心處事,但潛意識又想要依據私心獲取利益時,自然會依賴人類自我欺騙的本能,找個理由讓自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選項,然後還沾沾自喜自認為自己是為了公義。

可悲的是,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難自我察覺。即使大多時候屬於 A 類人,也很難避免偶爾成為 C 類人而不自知。當自以為自己完全依據公義時,對於他人的自私行為便難以容忍,反而更容易譴責他人。

所以,喜歡譴責他人自私的,往往只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自私行徑罷了!

D、不認識自己的德性人

由於培養德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必須經常反思自己品格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逐漸鍛鍊出內化的德性。而且,要克服自己的私心,也必須先認識自己的私心才行。所以,「不認識自己的德性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這種人應該是不存在的。

跟著哲學家思考:天生正義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針對尚未受教育的嬰兒做了一些觀察實驗,以二○一○年耶魯大學嬰兒認知中心的研究為例,研究人員使用三個動物造型的玩偶在嬰兒面前演一場簡單的短劇,一隻小狗正努力打開盒子,灰熊協助後順利開啟,而後小狗表現出高興的樣子。當小狗再一次努力打開時,棕熊卻跑過去壓住盒子,以致於無法開啟。演完後,把兩隻熊玩偶拿到嬰兒前面,他們傾向於喜歡(選擇)幫助他人的灰熊,而較不喜歡阻礙他人的棕熊。用類似實驗判斷公平,也可以發現嬰兒較傾向於公平的分配。這些實驗顯示,人們天生偏愛公平與正義。

孟子所舉的例子也很有說服力。他說,當人們看見一個嬰兒正爬向井邊時,馬上會跑過去救他,在那個當下,並不會思考做這件事情可以獲得什麼利益,單純發自內心的善的意志。

當然,如果和私心衝突時,人們就會思考了。例如,偶爾聽說在路邊救了出車禍的人還被反咬一口。於是,許多人為了預防遇到這種倒楣事,當路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乾脆就不管他人死活。即使內心存在有天生的善的意志,也會因為私心而作罷。但即使如此,也還是有人願意冒著被誣賴的風險,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

※本文為出版社提供之文摘,節錄自冀, 劍制. (2019).  青春超哲學.

三民書局成立超過六十年,為一綜合性出版機構,出版方向多元,廣及文史哲、社會科學、藝術、科普等,並多次獲得金鼎獎等大小獎項肯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