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加密藝術家聚集於此,慶祝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之間協作、創造和互動的嶄新黎明。
——《最初的晚餐》(First Supper) 13位作者
你聽說過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嗎?沒錯,最近受到全球金融市場矚目的比特幣 (Bitcoin) 就是建立在密碼學上的一種加密貨幣,其底層技術區塊鏈 (blockchain) 經常被視為去中心化系統的象徵。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相對,後者指的是在一個系統當中,有個中介組織具有強大的掌控權限,就拿金融體系中的銀行來說,中央銀行決定了法定貨幣的發行量和通膨目標,而我們的儲蓄放在商業銀行裡,需要經其同意才可取出,如果帳戶因故被凍結則無法提款。
相較下,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區塊鏈是一個全民皆可參與的電子記帳本,交易紀錄由節點共同驗證並寫入區塊,無需經過特定中介,且相關資料完全公開透明。另外,透過加密演算法,區塊鏈上的資料幾乎不可能被竄改,只能在既有區塊後面添加新的區塊,確保了系統安全和可靠。
我知道加密貨幣,但加密藝術又是什麼?
作為最早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問世十餘年來,區塊鏈技術已擴展應用到金融之外的領域,比方說藝術的創作和交易市場。如今所謂的加密藝術 (crypto art 或 CryptoArt) 作品,通常是指一件數位藝術品用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 NFT)予以錨定,產生一個唯一且永久的鏈接,藝術家或收藏家便可用 NFT 聲稱他對作品的所有權,也可以透過 NFT 來轉移或銷售作品。
要理解「錨定」這一概念,可以想想學術界的好朋友數位物件識別碼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 。DOI 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識別碼,指向特定數位物件,相當於該物件的身分證字號。不過,DOI 和 NFT 有幾個重要差異。第一,DOI 的註冊是中心化的,必須委託代理機構來處理;NFT 由去中心化的智慧型合約 (smart contract) 自動產生。第二,DOI 對應的網址可根據不同需要做更換;NFT 的錨定是永久的。第三,DOI 無法在個人間進行交換;NFT 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數位藝術品的流通性。
數位藝術品進入區塊鏈,將包括作品、作者、作品名稱、創作日期、交易紀錄和所有者等資料寫入,並產生相應的 NFT,這些資料除了難以竄改、偽造以及完全透明之外,藝術家和收藏家更可以把作品存入數位錢包中,方便儲存和流通。一旦作品的所有權換手,包含交易時間、出價紀錄和買家代號等資料會寫入新的區塊,並添加到既有的區塊後面。這些資料是去中心化的,非由特定資料庫或平臺持有。加密藝術的支持者認為,NFT 的去中心化特徵幫助藝術界的網絡節點——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等人——彼此直接接觸、互動,促進了藝術界的民主化。
從藝術定義看藝術界的關係網絡
1969 年,哲學家喬治·迪基 (George Dickie) 提出了一個藝術定義,試圖說明藝術的特徵。他認為,藝術品是 (1) 一件人工品 (artifact) , (2) 由社會或某些社會次組織授予欣賞的候選資格。在 1971 年和 1974 年,他又陸續修改了後一個條件,先是改成「由代表特定社會制度(藝術界)而行動的某個人或某些人授予欣賞的候選資格」,接著改成「由代表特定社會制度(藝術界)而行動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對(作品的)一系列層面授予了欣賞的候選資格」。這個定義有時被解讀為藝術界任命了一個或一群代理人,他們有權插手藝術界中的大小事,尤其是決定一個東西是不是藝術品。批評者懷疑這種中心化制度是否真的存在。
- 藝術家是帶著對創造一件藝術品的認識而參與進來的人。
- 藝術品是某種創造來呈現給藝術界公眾的人工品。
- 公眾是一個群體,其成員已準備好在某個程度上理解呈現給他們的東西。
- 藝術界是全部藝術界系統的整體。
- 藝術界系統是藝術家將藝術品呈現給藝術界公眾的框架。
迪基認為,要理解藝術是什麼,我們不應只關注藝術品本身,而需要去看藝術家、藝術品和公眾在藝術界中的關係網絡如何互動,如此一來才能理解藝術的特徵。
迪基的定義通常被稱作「制度理論」,但這個名稱不必然讓我們想像一個全然中心化的藝術世界。不同於其他透過藝術品的性質做出的定義,制度理論關注的是藝術界當中各種事物的關係、互動和共識。儘管迪基在 1984 年前的定義使用了一些看起來十分中心化的用語,例如「組織」、「授予」和「社會制度」,但他始終想讓我們重視藝術界中的關係網絡,因此決定放棄中心化的用語。然而,這種淡化真的反映了現實中博物館、美術館、策展人或拍賣行等代理人的地位及其許可、授權的權力嗎?加密藝術家對此持保留態度。
何不打造一個全民皆可參與的藝術界系統?
藝術家希望有個既開放又安全的藝術界系統,這就是區塊鏈和 NFT 大展身手的時機了。可是,徹底的去中心化似乎不大實際;即使是講求去中心化的加密藝術,也有一些方便藝術家展示/交易作品的網路平臺,例如數位畫廊 async art 和 SuperRare,藝術家需要提交申請,通過基本審核才能在上面刊登作品。只是,這類平臺使用智慧型合約,極力淡化畫廊的中介角色,將作品的控制權完全交給藝術家。藝術家上傳作品後,會觸發一個智慧型合約,相當於在區塊鏈上建立一筆交易,這筆交易會創造一個和藝術品關聯起來的 NFT ,原先可複製的數位藝術品便取得了唯一的身分證,隨後進入藝術家的數位錢包。數位藝術品具備了從未有過的稀缺性,在交易市場上更受歡迎。
當然,藝術家不見得要尋求和去中心化數位畫廊合作,他大可自己創建一個區塊鏈,設計智慧型合約。但比起傳統中心化機構,這類數位畫廊除了便於賦予數位藝術品稀缺性,也使藝術品更為親民,尤其是今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肆虐,人們減少外出的情況下,NFT 提供了藝術家、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一個選擇,以強大的線上社群撐起一個無需面對面接觸,卻又能凝聚共識的藝術界系統。
有趣,但感覺意猶未盡,由「藝術」與「NFT」的結合,好像仍可以有討論的地方,期待作者下篇文章!
-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
固定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