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是南韓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南韓上映時曾經擊敗好萊塢強片《小丑》跟《黑魔女2》,成為蟬聯五天的票房冠軍,掀起一波觀影熱潮。片中描繪了女主角金智英(鄭裕美飾)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身分,與丈夫代賢(孔劉 飾)一起養育一個孩子的寫實故事。他們並非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是像隨處可見的市井小民一般,丈夫到公司上班,妻子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簡單卻安逸、穩定生活。直到有一天,丈夫發現妻子不太對勁,有時候妻子會變成不是平常的她,而妻子的異常表現就像是被其他人附身一樣,丈夫才知道原來妻子已經生病了......
本影所呈現的主題是當代社會女性可能會遭遇的實際處境,像是女性的工作能力不被認可、不能位居高位、應該要在家相夫教子等等,而這些都是當代社會依然存在的一些歧視。儘管現代社會越來越進步,雙薪家庭、不婚主義已成為趨勢,男尊女卑的觀念不再流行了,社會上對女性的歧視愈來愈薄弱,但是這些歧視並沒有完全徹底消散。社會上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問題依然存在,而這些沒有消失殆盡的舊觀念,依然帶給當代社會的女性諸多限制與壓力。
此電影的主題是「當代女性受到的社會歧視、社會壓迫」,或許也是小說作者或導演想要透過小說或電影傳達給觀眾的訊息,該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並繼續努力解決。然而,並非只有女性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男性、身障人士、同性戀者,甚至是貧窮者、犯罪者的親人也會遇到諸多不平等的社會歧視與壓力,也就是說,會遇到同類問題的群眾也不少,那麼,我們似乎可以把本片的主題當做引子,把討論的主題延伸到更基本的方向來討論,像是「人性分析」。社會環境的歧視問題固然得要解決,而我們若能同時了解人性、認識人性的各種基本需求,或許對於解決當下與未來可能遭遇的問題都會有所幫助。因此,本文希望從分析人性的角度來切入,以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的《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為基礎說明與本片內容相關的人性議題。
(注意!以下包含劇透。)
悶出病的家庭主婦
30多歲的金智英,結婚生子後放棄原本的工作,成為在家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她每天生活中大多數時間,就是在處理孩子、丈夫與家中的眾多事務。小孩年紀還小,所以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心力照顧;為了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媳婦,她也認真處理每天的家務事,把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每天都為丈夫準備好餐點。光是處理這些事情就讓她身心俱疲。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在過年期間發生的事情。儘管開車回婆家的路途遙遠,丈夫與金智英還是一起帶著小孩回到婆家。想成為一個好媳婦的金智英,似乎理所當然地開始幫婆婆一起準備過年所需要的食材,甚至還要自己主動在清晨起床,表現出熱心幫忙婆婆準備的模樣。其實經過舟車勞頓,加上要處理照顧小孩的瑣事,她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但還是努力表現,希望可以獲得婆婆的認可。
就在她以為事情處理的差不多了,也跟丈夫商量好離開的時機,小姑一家人卻也剛好回到這個家了。小姑一家人的出現,打亂了她的一切計畫。婆婆指示她準備水果招待小姑一家人的舉動,讓心情鬱悶已久的金智英理智線斷裂,她開始朝著婆婆與小姑一家人大罵了起來。但她不是以媳婦的口氣說話,而是以她媽媽的口氣說話:「您很想女兒,而您的女兒終於回來讓您看看啦!但是金智英的媽媽也很久沒見到他女兒了,金智英的媽媽也很想她的女兒,可以請您讓金智英回去見見她媽媽嗎?」
金智英異常的舉動嚇到了所有人,而事先知情的丈夫緊急安撫家人,立刻帶上孩子與金智英,開車前往金智英的娘家。金智英在娘家昏睡了許久,等她清醒過來,看到自己最親密的家人時,卻忘記了在婆家發生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置身於家中,看似只是因為太勞累而忘記事情,彷彿一切都如過往一般平安、順利。
是什麼導致金智英生病?
家庭主婦的生活可能是導致金智英生病最大的原因。因為金智英平常只在家帶小孩,偶爾出去外面喝咖啡呼吸新鮮空氣,大部分時間她接觸到的人是她的小孩,其次是她的丈夫,其他幾乎沒有了。接觸的人太少,有可能會導致一個人身心靈不健全。
人類天生就想要與他人接觸,若是沒有適當的接觸人群,就有可能導致生病。亞當‧史密斯 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感論》 中提到「人性」(humanity) 的一些特徵:
人,不管被認為有多麼的自私,人性中顯然還有一些原理,促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使他人的幸福成為他幸福的必備條件;儘管他從他人的幸福得不到任何好處,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覺得快樂。
也就是說,人們與他人接觸時,若自己的作為能使得他人感到幸福,也會使得自己感到快樂。儘管自己不會獲得實質上的任何好處,卻也會因為自己使他人幸福,而讓自己的心靈感到滿足。這是人類天生的人性的一部分特徵。
劇中有一幕是金智英與前同事聊天的場景:金智英得知了這位好久不見的前同事升遷的消息,真心地給予她人祝福的金智英,看起來感情十分豐富、內心充滿喜悅。這部份似乎也印證了史密斯的論點。儘管前同事的升職對金智英沒有任何好處,但是給予他人一句祝福的話語,讓對方感到快樂,自己也就因此感到滿足。
只要有接觸到他人就好了嗎?
金智英可能是因為少接觸他人而導致生病,但是,只要能夠接觸人群就好了嗎?其他什麼都不用在乎嗎?事情似乎也沒有那麼簡單,除了要接觸他人之外,我們還要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才會讓心理感到滿足。
儘管我們有與他人接觸,但若是與他人的想法差異太大,似乎也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亞當‧史密斯認為:
「最讓我們覺得愉快的事,顯然莫過於發現他人的感覺和我們自己心裡全部的情感相一致;而且最讓我們震驚的,也莫過於發現他人和我們完全沒有同感。」
讓我們試著以金智英回婆家那一幕為例來進行分析:
金智英在婆家跟著婆婆早起忙碌了一整個早上,除了準備食材之外,還要包辦打掃、洗碗等雜事,當然同時還要照料她年幼的孩子。在婆婆已經開始休息時,金智英依然繼續忙碌著,而她也覺得非常疲憊,所以想著要趕快回家。丈夫有體會到她的辛勞,也知道金智英想要回家的心境,也支持儘早回家的計畫,讓金智英感到安心。但是,婆婆卻沒有同樣的感受,儘管有發現金智英有些疲憊,卻不是叫兒子儘快帶她們回家,而是建議她回房間休息。金智英與婆婆想法的差異,才觸發了事件的發生。
丈夫的認同讓金智英安心,但是婆婆與之相左的意見卻激起金智英更加不愉快的情緒。由此可知,要保持心靈的平靜,除了要接觸他人之外,與他人擁有相同的想法、意見或情感,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靈健康。
此外,為什麼筆者會認為金智英在接觸他人這方面,僅僅只有接觸到丈夫是不夠的呢?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接觸他人時,若能與對方產生同樣的感覺,會讓彼此的心境往正面提昇;若不能產生相同的感覺,則可能會讓彼此的心境低落。而金智英與丈夫想法相近,雙方能夠體會彼此的心境,家庭氣氛和諧。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還會不夠,使得金智英的心情低落呢?史密斯認為,對於比較親近的人,相對於不親近的人,我們會有較嚴格的判斷標準,尤其是在負面情緒方面的反應。史密斯說:
至於對我們自己,或對我們想評論其情感的那個人,有特別影響的那些事物,雙方要保持情感上的和諧一致,就比較困難,但同時也遠遠地比較重要。‧‧‧‧‧‧如果你對我所遇到的不幸沒有一絲和我一樣的感覺,或者你感覺到的悲傷和使我近乎失神的悲傷不成比例,那我們就不再可能就相關主題進行交談。於是,我們變成宛如冰炭、互不相容。
丈夫屬於較親近的人,金智英會給予他較高的判斷標準。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完全跟他人產生相同的情感,特別是並非自己遭遇的情境,我們只能透過想像自已置身於該情境時,想像我們可能會產生的情感來與他人同情共感。而這種想像的情感,通常很難跟當事人有完全相同的反應,因此,當金智英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丈夫若無法完全體會金智英的感受,反而會讓金智英更加不悅。而金智英也幾乎沒有接觸其他較不親近的人們,所以有可能會因此沒有讓自己的心境恢復平靜,反而是一直處在低落的狀態。
人應該要有工作嗎?
金智英在影中有回顧她以前上班時的片段,她認真工作、樂在其中,同時也受到上司賞識,並不認為自己會因為結婚而放棄工作。但是最後卻為了照顧孩子,讓她不得不向公司辭職,成為一個家庭主婦。長期被悶在家中的她,知道自己無法繼續這樣下去,她想要做出改變,她想要透過工作來接觸人群,甚至是到前上司新開的公司上班。
為什麼她會認為自己應該去工作呢?僅僅只是因為她想工作嗎?偶爾我們會聽到有人會說:「如果可以不要工作當然最好,去工作是為了賺錢生活、是不得已的。」若是如此,想要去工作的金智英是不是真的瘋了?
人,天生不僅希望被愛,而且也希望自己可愛,或著說,希望自己是一個自然適宜被愛的傢伙。‧‧‧‧‧‧他不僅希望自己受到讚美,而且也希望自己值得讚美,或著說,希望自己是一個自然適宜受到讚美的傢伙,即使這傢伙沒受到任何人的讚美。
在家中帶小孩的她,儘管做家事的能力有被丈夫認同,但是似乎不夠,僅僅是丈夫的認同無法滿足她的心靈。而她過去工作的經驗讓她知道,她的工作能力不錯,若是她有這個機會表現,就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同,進而使得自己感到滿足。
根據史密斯的主張,並非要真的被他人認同才可以滿足這份感受,只要認為自己是個值得讚美的人即可。所以理論上來說,金智英不一定非要去接觸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直接或間接的認同,那為什麼她還是會想要去工作、去接觸他人呢?
或許是因為長期脫離人群、脫離工作環境的她,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自信心,無法肯定現在的自己是否真如過去一般能夠勝任工作、獲得認同。關於這部份,史密斯這樣說:
我們對自己的優點感到不確定,以及我們渴望對自己的優點有正面的評價,這兩種心理因素加起來,自然足以使我們渴望知道,別人對我們的優點有什麼樣的意見;使我們在聽到正面的意見時,感到非常高興,並且使我們在聽到反面的意見時,感到非常傷心。
因為她對自己的優點失去了自信心,所以她需要去外面工作,獲得他人給予她的評價,她才有可能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才能確認自己是否仍然是一個值得讚美的人。
做自己想做的事
影片中後段開始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主軸,強調過去金智英的媽媽為了養家活口,放棄學業,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金智英也因為結婚生子,放棄工作,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使得金智英生病。
從反面來說,若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會累積自己不愉快的情感。若無法適當的排除這些不愉快,可能會導致對人產生不好的影響。從正面來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會讓自己的心情感到愉快,比較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但是,並非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自己的心靈平靜。若是我們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接觸到的人們卻都與自己的想法差異非常大,那也不見得會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平靜,反而可能會讓自己失去自信或是產生憤世嫉俗的情況。
也就是說,做自己想做的事並非是萬靈丹,讓自己能與身處的環境和諧相處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轉變中的社會:家庭主婦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選擇
《82年生的金智英》描繪了現代女性可能會遭遇的困境以及她的苦悶。家庭主婦的生活可能是造成她困擾的主因,但是並非只是因為她是家庭主婦才造成這樣的情況。除了社會上依然存有的一些歧視現象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她較難適應在家帶小孩的生活方式,或是因為她較少接觸人群,才會造成這些不良影響並導致她生病。
這裡筆者僅僅是指出金智英可能因為個性或是成長環境影響的關係,比較不適應家庭主婦生活,並非主張「女性應該適應家庭主婦生活」。筆者更認同的是,金智英在發覺生活情況有異之後,試著尋求突破口,讓自己外出工作並接觸人群的努力。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適合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受限於他人,或讓他人幫自己做出抉擇。
當下的社會風氣已經轉變,女性結婚生子後並非一定得要當家庭主婦。若喜歡工作、願意投入工作環境,將小孩交給保母而繼續工作者也所在多有;或是妻子繼續工作,改由丈夫擔任家庭主夫、扛起照顧家人的責任也無不可。況且因為現代科技發達,儘管人們透過科技傳達訊息更容易,但也相對減少了與他人實際面對面的時間,使得當代專心照顧家庭者比過去更難接觸人群,造成人性需求上的缺乏,更容易影響身心靈健康。
現代社會下的我們似乎常常總是以「有沒有錢」來衡量生活品質,但是生活品質好不好似乎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判斷出來。有錢只是讓自己有基本的衣食無缺,除了衣食無缺之外,我們還有心靈上的需求。我們需要依靠接觸他人來讓心靈感到平靜或是愉悅,而這部分是人們常常忽略的要素之一。
真假難測的同情共感
史密斯以「同情共感」為主軸說明人性特徵,而我們也在電影中看到金智英有試著要揣摩婆婆的心意,早起準備年菜,努力迎合婆婆的心意,讓婆婆認為自己跟她有著有同樣的想法;看著努力作家事的代賢,也試著要告訴金智英自己了解她的辛勞,想幫她做一些家事,只是金智英更在乎的是婆婆的想法,阻止了代賢的幫忙。這都是金智英試著同情共感的表現,若是因此讓婆婆感到開心,根據史密斯的理論,她自己應該也會感到開心才是。但是,金智英似乎並沒有因此開心,反而讓她的心情更加沈重,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猜測,是因為金智英的舉動沒有讓婆婆「真心地」感到開心,所以金智英本身也就不會跟著開心。問題是,我們無法知道他人內心的想法,我們又要怎麼樣確認他人跟自己是否真的有同樣的想法或感情呢?我們好像有辦法知道他人是否是真心地感到開心或難過,但是那個辦法是什麼呢?如果沒辦法確認他人是否真心面對我們,我們是否只是在用自己的想像去認知他人的想法,過著自己想像的、虛假的生活呢?
筆者認為,或許我們當下無法肯定地知道對方是否真心相待,但是虛假的面貌通常無法永遠保持一致性,隨著對他人觀察的經驗累積,我們或許可以藉由他人是否保有一致的態度來辨別他人是否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