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羅素的生命智慧,為幸福生活指引迷途
我相信許多不快樂的人,能夠藉著經過良好指引的努力而變得快樂,抱持著這個信念,我寫下了這本書。──羅素
不幸福總是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不幸福,似乎讓人無處可逃。羅素以他的經驗和智慧,為文明國家中大多數平凡而日復一日不幸福的人,提出贏得幸福生活的對策。
不幸福很大一部分源於錯誤看待世界的方法、錯誤的道德觀、錯誤的生活習慣;正是這些錯誤毀壞了我們天生對於各種事物可能具有的熱忱與愛好,也就是那些所有人類或動物的幸福最終所依賴的熱忱與愛好。幸福的秘密是:讓自己的關注盡可能的廣泛,並且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的反應,盡可能的友善而不要充滿惡意。當外在處境並非絕對不幸的時候,一個人只要能將他的熱情和興趣向外而非向內疏導,應該就能夠獲得幸福。
幸福不像熟成的水果一樣,僅僅藉由幸運環境的操作,就會不知不覺到嘴裡。在贏得幸福的過程中,努力與放棄皆有影響力。有智慧的人,不立於危牆之下,也不浪費時間和情緒在無法避免的不幸之中。
人類在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的傾向上,顯現出深刻的不同。對有些人來說,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且有帶著某些喜悅去這麼做的能力,對幸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其他人來說,生命是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其運行沒有方向,沒有一致性。羅素認為前一種人比後一種人更有可能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會慢慢建立起那些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滿足和自尊的環境,而其他人則會隨風四處飄搖,永無安心之所。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的習慣,是智慧和真正道德必要的部分,也是一項應該在教育中提倡的事情。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和社會評論家,他是邏輯分析方法和現代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聲譽卓著,也是二十世紀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
他出身名門貴族,雙親早逝,由祖父母撫養長大。十六歲前接受家庭教育,童年孤寂。一八九○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和哲學。一八九五年以論文《論幾何學基礎》獲得劍橋大學研究員資格。一九○八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一九一○年起與恩師懷德海(A.N. Whitehead)合作,發表三大卷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對數理邏輯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一九一一年當選為亞里斯多德學會會長。一九五○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曾有四任婚姻,是個不可知論者,也是和平主義者,曾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被劍橋三一學院開除。晚年極力反核和反越戰,一九六四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著作等身,計有六十餘部書和二千多篇文章,涉及哲學、數學、科學、社會、教育、倫理、歷史、宗教與政治等各個領域。著作包括《哲學問題》、《自由之路》、《中國問題》、《懷疑論》、《婚姻與道德》、《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西方哲學史》、《羅素回憶錄》、《人類有未來嗎?》等。
張雅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道德心理學,語言哲學,行動哲學,後設倫理學。譯有:J. L. 奧斯汀《如何以言語行事》。
序
第一部 不幸福的原因
第一章 什麼使人不幸福?
第二章 拜倫式不幸福
第三章 競爭
第四章 無聊和刺激
第五章 疲勞
第六章 羨慕
第七章 罪惡感
第八章 被迫害妄想
第九章 輿論恐懼
第二部 幸福的原因
第十章 幸福是否依然可能?
第十一章 熱忱
第十二章 情感
第十三章 家庭
第十四章 工作
第十五章 一般興趣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棄
第十七章 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