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焦點】訪談美學家 Paisley Livingston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焦點

訪談美學家 Paisley Livingston

Paisley Livingston 曾是香港嶺南大學的系主任,現已成為該系的榮譽教授。他目前繼續於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擔任客座教授。在筆者的邀請下,Livingston 教授在 2019 年 5 月 28 日至 6 月 1 號這段時間來台進行學術交流。筆者把握良機進行了一場短訪。現將訪談內容翻譯如下,供讀者參考。
Please, enable ads on this site. By using ad-blocking software, you're depriving this site of revenue that is needed to keep it free and current. Thank you.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Paisley Livingston 曾是香港嶺南大學的系主任,現已成為該系的榮譽教授。他目前繼續於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擔任客座教授。Livingston 教授與 Noël CarrollGregory CurrieStephen DaviesJerrold Levinson 這些重要的分析美學家屬於同一世代,在分析美學的領域中佔據重要位置。

Paisley Livingston
其專書曾於下列知名學術出版社出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Clarendon Pres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Livingston 教授特別關注的領域為文學哲學與電影哲學,前者代表著作如《文學與理性》1,後者如《電影、哲學與柏格曼》2

Livingston 教授近年來聚焦研究數學家 Bernard Bolzano 的美學理論。他試圖證明 Bolzano 的美學理論符合許多當代心理學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 "Bolzano on Beauty" 為題發表發表於《英國美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在筆者的邀請下,Livingston 教授在 2019 年 5 月 28 日至 6 月 1 號這段時間來台進行學術交流。筆者把握良機進行了一場短訪。現將訪談內容翻譯如下,供讀者參考。希望能分享給對當代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們。

Paisley Livingston 訪談紀錄

Q1: 你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學,請問你是如何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

A1: 我小時候就對文學、繪畫、音樂以及電影感興趣。1972 年我修了一門大學部的課程,是 Robert Howell 在史丹佛大學開設的美學,於是開始對美學產生興趣。在那堂課中,我們讀了 Monroe BeardsleyNelson Goodman 以及 R. G. Collingwood 等哲學家的著作。我寫了一篇期末報告,是關於意圖與詮釋的哲學議題,探討約翰‧藍儂(John Lennon,披頭四主唱)的歌曲《露西戴著鑽石在天空》(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我的關注焦點在作者創作這首曲子時想要表達的意義。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我現在雖然是一名真實意圖主義者 (actual intentionalist),但當時我卻抱持反意圖主義 (anti-intentionalism) 的立場。3

Q2: 你會怎麼看待「分析」(analysis)這個概念在美學中扮演的角色?這個概念對你而言為什麼重要?

A2: 人們對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通常這個概念指的是方法上的高度精確與細膩。有時候「分析」也指涉到將成分或元素從複雜的項目中分解出來的過程。以後者而言,第一位「分析」哲學家我認為是十九世紀前半葉的數學家 Bernard Bolzano。我強烈推薦他的《科學理論》(Theory of Science)、兩篇關於美學的論文以及他在其他哲學領域的作品。4

至於我自己對「分析」的理解比較偏向 Rudolf Carnap 所謂的「闡釋」(explication)。5簡單說,當我們進行闡釋時,我們將日常語言中不清晰或模糊的字詞提取出來,給予其精確與明晰的意義,這樣我們才能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例如,「作者」(author) 這個詞在美學中常被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的意義並不明確,我的一些研究便聚焦在這個詞,試著說清楚它的意義。

Q3: 你如何看待當代分析美學?你認為它正走在對的方向嗎?

A3: 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知識來評判這麼大的一個領域。我只知道不斷有優秀的研究被產出。分析美學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應該是外在問題而非內在問題,也就是體制上的問題。這關係到美學在哲學中的地位、哲學在大學中的地位以及大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尤其是當你一併考量社會所面臨的經濟、就業以及其他問題,狀況會變得更複雜。

Q4: 你是電影哲學的專家,你認為這個領域獨特的哲學問題是什麼?

A4: 最明顯也最沒有異議的哲學問題是法國評論家 André Bazin 提出的問題:什麼是電影?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哲學家 George M. Wilson 也曾問過其他相關的問題,例如我們如何體驗與賞析電影作品,尤其是述說故事的虛構電影作品。

在觀看這類電影時,我們是想像自己看見了故事中的事件嗎?若此,我們對於如何看見這些事件是做了什麼樣的想像?或是應該想像什麼?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爭論是關於電影本身是否能成為哲學論證,如果能的話是如何辦到的。我對最後這個議題提出了一個比較審慎的立場,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我的看法。

Q5: 你是一名真實意圖主義者。為什麼你認為作者意圖在藝術詮釋中很重要?

A5: 事實上我的立場叫做「局部意圖主義」(partial intentionalism),因為我認同一個作品可以存在非意圖的意義 (non-intended meaning),也就是不是在作者意圖下傳達的意義,而這些意義都是值得詮釋者去探究的。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如此我為何不自稱是「局部反意圖主義」?這是因為我想強調作者意圖的價值與重要性,這在我的《藝術與意圖》(Art and Intention) 6一書中有詳盡說明。

其中一個理由是,在藝術的賞析中,作者是否成功實現自己的意圖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們在意作者是否具備純熟的技藝來完成作品,這包括了作者是否成功傳達了特定的態度或情感。例如,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以一首詩及數幅繪畫來重複表達他某一天傍晚在奧斯洛體驗到的強烈感受;如果我們知道了蒙克的意圖,也認同其作品確實表達出他想表達的情感,我們會對其人其作更加敬佩。無可否認,很多時候作品的高深莫測與敏銳只是偶然下的產物,但那只是出於運氣,不能說是真正的成就。

Q6: 你對行動理論(action theory)也有研究。這部分的研究如何與你的美學研究連結?

A6: 行動理論提供了相當有用的理論資源做為基礎,來讓我們去解釋藝術作品的創作、賞析以及美感經驗與價值。行動理論研究者對於意圖的本質與功能提出了說法,也分析了意圖與行動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研究。7

Q7: 你目前正在進行什麼研究?你認為它為什麼重要?

A7: 我持續關注美學中的一些議題,例如證言 (testimony) 與熟悉度 (acquaintance) 在審美判斷中扮演的角色。我也研究藝術本體論的議題,例如版本 (version) 在藝術評論中的意義。這些議題在美學中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