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近代化學之父,更是一位在早期現代哲學中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對洛克與牛頓等後輩學者皆有啟發。他的哲學貢獻主要在於發展物質的微粒理論與實驗哲學,並透過建立「實驗報告」此一文類與提出「次性」等新詞彙,為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波以耳今日以化學之父聞名,但自 1990 年代初期以來,他已然崛起成為早期現代哲學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透過他對洛克與牛頓這類人物的影響,也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主要哲學貢獻在於早期現代的物質理論 (matter theory)、物質性質理論 (theory of material qualities)、對經院哲學形式理論的批判,以及實驗哲學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
波以耳的知識涉獵範圍廣泛,包含了倫理學、自然神學,尤其著重於自然哲學 (natural philosophy)。他的著作產出同樣多樣,範圍從自傳、散文、傳奇故事、自然史、自然神學,乃至於哲學。他對新文學體裁發展的主要貢獻,包括了「自然哲學的待究清單」此一文類,特別是各種探問清單 (lists of queries),而最重要的是實驗報告。他也創造了許多重要的新詞 (neologisms),包括「微粒論者」(corpuscularian)、「決斷實驗」(experimentum crucis / crucial experiment),以及洛克意義下的「次性」(secondary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