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懺悔錄

懺悔錄
懺悔錄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Augustini, S.Aureli ; 周, 士良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出版年份: 1998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懺悔錄》(拉丁語:Confessiones),是西元39–400年希波的奧古斯丁用拉丁語寫的自傳體回憶,全書分為13卷。其概述了奧古斯丁年輕時犯下的罪過和他改信基督教的過程。

    該書共十三卷,以內容言,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寫出作者著述此書時的情況(對於懺悔錄的成書年代,據學者考證,應在400年左右,在奧氏升任主教之後,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間)。

    第一部分:卷一,歌頌天主,記述初生至十五歲的事跡;卷二、三,記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學時的生活;卷四、五,記述他赴米蘭前的教書生涯;卷六、七,記述他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則記述他一次思想鬥爭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卷九是他信奉基督教後至母親病逝一段事跡。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書時的思想情況;卷十至十三,則詮釋聖經《創世紀》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創世的工程,在歌頌天主中結束全書。

    作者簡介

    奥古斯丁(S.Aureli Augustini 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
    羅馬帝國末期北非的柏柏爾人,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哲學家,曾任大公教會在阿爾及利亞城市安納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出生於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他的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著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

第一卷,奧古斯丁通過反思自己的青年時期和對世俗快樂的追求,為整個故事鋪墊了舞台。他討論了自己對天主的概念的掙扎以及聖莫妮卡(Saint Monica)對他轉變的祈禱的影響。

第二卷,奧古斯丁反思了他的知識之旅,從修辭和哲學的教育到尋求真理和智慧。他描述了他與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的邂逅,這幫助他理解上帝作為一個靈性存在的概念。

第三和第四卷,奧古斯丁反思了他的道德掙扎和尋求道德完美的過程。他描述了自己對性快樂的沉迷,參與摩尼教的異端思想,以及最終拒絕這種信仰體系的經歷。

第五卷,奧古斯丁講述了他聽到一個孩子的聲音說「拿起來讀」,這促使他打開聖經並閱讀《羅馬書》13:13-14的經文,最終導致他皈依基督教。

第六至第九卷,奧古斯丁探索了他的早期基督教生活,包括他的洗禮、與誘惑的掙扎以及對天主本質的日益了解。他反思了米蘭主教聖安博羅斯對他靈性發展的影響。

在第十卷中,奧古斯丁反思了他的哲學和神學之旅,包括他拒絕摩尼教的異端和對天主三位一體的理解。

第十一和第十二卷,奧古斯丁反思了他對時間和記憶的理解,探索了時間和永恆之間的關係以及記憶在塑造人類經驗中的作用。

最後,第十三卷,奧古斯丁反思了邪惡的本質、苦難問題和人類生命的終極目標,即在天主中找到幸福。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利用他的個人經驗探索了人性、罪惡、恩典和救贖等主題。他還探討了天主和人靈魂之間的關係,以及神聖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