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於天人之際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徘徊於天人之際

海德格的哲學思路
  • 難度
    0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5 (1 人投票)
    作者(群): 關, 子尹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 2021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然則蘋果樹不會議論蘋果,而只負載之,
    待到秋熟,便讓它們墜下來。(GA-97: 222)
    從形而上的角度看,思慮比哲學要簡單得多,
    但正因為其簡單,故實行起來卻困難許多。(GA-16: 709)
    ——海德格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對二十世紀思想界影響重大,在當代華語世界亦深受重視。但他也是位謎樣的哲人,用詞撲朔迷離,著述晦澀難解,學說跡近玄秘,而其納粹往跡,更曾引起過多番重大爭議。如何在他迷宮般的用語中,辨識出持續不變的核心關懷?又如何公允地理解他的思想,闡明其中對於現代文明危機的洞察?

    《徘徊於天人之際》是關子尹研究海德格哲學三十多年的集大成之作,精湛而深刻地詮釋這位謎樣哲人的思想,並給予其批判性的定位,為海德格學說提供了清晰且獨到的見解。

    書中除討論海德格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之理論佈局、其「生命圖式」學說和「時間性」之關係,與歷史性概念對西方人文傳統定位的影響等問題外,亦涉及海德格後期的「同一性思維」,及與此相關的各種概念名相。此外,更論說海德格對西方近世主體性理論的批判、與西方哲學巨擘特別是康德和黑格爾學說的理論關係、和神學的轇轕、同道家哲學的比較,還有其所牽涉的反猶爭議等;最後還論及海德格對現代世界技術文化的批判等多種議題。

    作者簡介

    關子尹
    德國波洪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執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逾三十載,現為該系榮休教授。歷任美國杜鏗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校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範圍主要在德國哲學、現象學和西方哲學史;於語言哲學、語文政策、大腦科學、人文電算等領域亦稍涉獵。曾出版《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1982, 德文)、《從哲學的觀點看》(1994)、《教我心醉:教我心碎》(2007)、《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2008, 2009)等書,並以中、英,及德文發表論文多篇。此外於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任內開發「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網絡版」、「漢語多功能字庫」等多種網頁。

目錄

凡例
序 我也參與了接生的工作/楊儒賓
自序

I.    海德格之謎
II.    徘徊於天人之際
III.    「群賢薈萃情堪慰,累牘蹉跎事可嗤」
1  海德格論「別人的獨裁」與「存活的獨我」(1990*/1991)
一、引論
二、存活理論與生命世界
 (1)    從「範疇論」到「存活論」
 (2)    「存活」(Existenz)與「存活格式」(Existenzialien)
 (3)    「世界」作為一「存活格式」——「界域」與「踰出範圍」
三、世界界域之建構與生命之導向
 (1)    「自我掌握」與「自我迷失」
 (2)    生命中的「本真性」與「自我持恆性」
 (3)    生命中的「非本真性」與「非自我持恆性」
四、生命世界之異化與重建——從「別人的獨裁」到「存活的獨我」
 (1)    「別人」(das Man)作為一社群現象
 (2)    生命世界之「異化」——「迷失於別人中」
 (3)    生命世界之重建——憂虞心境與存活的獨我
五、一般的「獨我論」與海德格的「存活獨我論」之分別
六、存活獨我論所揭示的生命世界與人群關係
 (1)    「存活獨我」及其「世界」
 (2)    「存活獨我」與人際關係
七、結語

2  存在類比與海德格《存在與時間》著作計劃的廢止——兼論《存在與時間》的理論布局(1987*/2007)
一、前言
二、海德格思想三大課題
三、存在的普遍性並非「類」(genus)的統一性
四、從普遍性問題到類比的統一
五、「存在類比」與西方傳統形而上學
六、海德格對「存在類比」前後態度的改變
七、從《存在與時間》的標題窺探其理論布局
八、存活分析與生命踐行:通往「歸途」的「首途」
九、存活分析中「時間」問題的引進
十、《存在與時間》中的「與」
十一、人的有限性的恪守與《存在與時間》著作的中斷
十二、再看「存在類比」的相關性
十三、對海德格有關《存在與時間》的自我評價應採取哪一態度
十四、應怎樣去肯定《存在與時間》的價值

3  人文科學與歷史性——海德格與西方人文傳統的自我定位(2004)
一、西方「人文科學」概念的多面性
二、「人文學科」、「人文學」和「人文科學」
三、「自然科學」影子下的「人文科學」
四、文德爾斑論「歷史科學」的理論基礎
五、海德格論「歷史」及人存在的「歷史性」
 (1)    「歷史」的根源意義——「歷史性」
 (2)    「歷史性」與「時間性」
 (3)    歷史時間的特性
 (4)    「本真的歷史性」和「非本真的歷史性」
 (5)    歷史性的模態重點
六、對海德格的「歷史性」觀念的批評
七、結語

4  「主體」和「人格」——西方傳統的兩個「自我」形象(1999*)
一、引言
二、海德格對「主體」概念的批評
 (1)    「語源學的」說明
 (2)    「哲學理論的」說明
 (3)    「文化意識的」說明
 (4)    「政治制度的」說明
三、康德於「主體性哲學」傳統中的特殊地位
四、從主體主義到人格主義
五、現代語言學與人格主義的關係
六、中國文化中的「自我」的特徵
七、應如何評定海德格對主體性的批評

5  海德格的生命圖式學說及其康德遺風(2012*/2017)/劉保禧、婁振業、楊德立 合譯
一、圖式程序學說作為哲學問題
二、從牛頓到海德格:「時間」概念的蛻變
三、海德格對康德圖式程序學說的「批判」
四、海德格如何繼承康德的圖式程序學說?
 (1)    概念術語上的繼承
 (2)    哲學精神上的繼承
五、海德格的生命圖式學說:圖表與結構解說
 (1)    上圖應解讀為人底生命現象或此在作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張流程表
 (2)    總數為「六」的踰出模態與界域圖式
 (3)    存在模態可視為生命模態
 (4)    「本真性」與此在的自我掌握
 (5)    「非本真性」與此在的自我迷失
 (6)    所謂「中性」的第三種存活模態
 (7)    界域圖式的口語表達性質
 (8)    本真性的界域圖式
 (9)    非本真性的界域圖式
 (10) 此在轉化的可能
六、從上述分析帶出的幾點批判及反思
 (1)    《康德書》撰作的真正原由
 (2)    對決:海德格的隱藏的圖式學說與康德的圖式程序學說
 (3)    《存在與時間》的所謂「失敗」
 (4)    此在分析:同情理解與批判重估
 (5)    康德圖式程序學說的範圍與方法
 (6)    尼采與貝克對於泛歷史主義的保留態度
 (7)    東西對話的另一平台
 (8)    事理遺忘的指控
 (9)    圖式程序學說:案例的重新審度
 
6  《形而上學導論》一書透露的「存在」問題(2005*)
一、海德格思想中「存在」問題的曲折
二、語言學的進路——「存在」問題的他山之石
 (1)    「存在」一詞的語法學考慮
 (2)    「存在」一詞的語源學考慮
三、存在三個語根底意涵的合流、拂抹與混淆
四、作為「繫詞」存在意義的空洞與富足
五、存在之「造化」
六、小結:存在問題的餘緒

7  黑格爾與海德格——兩種不同形態的同一性思維(2013)/劉保禧、謝昭銳、李康廷、伍一勤 合譯
一、「同一性」問題的新向度
二、海德格對決黑格爾
三、海德格同一性思維的問題與特徵
 (1)    背景與動機
 (2)    方法:退後一步——不待於存在者以思想存在
 (3)    殊途「同」歸的新詞彙
 (4)    巴門尼底斯的重新詮釋
 (5)    「存在」作為「唯一」的現象:「單一」、「獨一」、「元一」
 (6)    赫拉克利特式的元素
 (7)    「同一性公式」——「同詞反覆」的思維模式
 (8)    「同一性怪圈」
 (9)    存在的有限性——「無因可喻」
四、黑格爾的系統在甚麼意義下也可稱之為「同一性思維」?
 (1)    絕對(Das Absolute)
 (2)    自我知識(Selbst-Wissen)
 (3)    自身同一性(Sichselbstgleichheit, Self-sameness)
 (4)    奧伏赫變(Aufhebung)與思辨(Speculation)
 (5)    部分╱整體關係(Part/Whole Relationship)
五、結語:黑格爾與海德格同一性思維的同與異
 (1)    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對決
 (2)    嚴苛與弛緩
 (3)    「哲學的終結」之挑戰
 (4)    二者之間的「中道」是否可能?

8  海德格的「同一性」思維與道家哲學(2005)
一、同一性思維提出之原委及「同一」之三義
二、同一性思維與道家哲學
 (1)    「造化」作為主要思想對象
 (2)    道與人之相應性
 (3)    「一」之推崇
 (4)    與道合一
 (5)    「四合」與「四大」之對應問題
 (6)    「四合」——即「存在」即「虛無」
 (7)    「四大」與「同一性公式」
 (8)    老子的「自然」與海德格的「本然」
 (9)    返歸意識
 (10) 人之有限及天地大道之有限
三、究天人之際:從今日觀點對「同一性」思維之評價

9  海德格思想與神學前後的轇轕及其晚後的「天地人神」四合學說(2019*)
一、早年於神學與哲學之間的徘徊
二、來自天主教的批評——德爾佩、斯坦恩
三、海德格對神學的回應——哲學作為神學的「參照」
四、從哲學看神學——涇渭分流中的包容可能
五、晚後海德格對神學態度的轉趨嚴苛
六、海德格與基督教:誰才是「目中無神」?
七、從「隱匿的神」到「隱蔽的存在」
八、海德格論第一開端以前的希臘天神
九、海德格論另一開端下的「天地人神」
十、世界作為天地人神「四合」薈萃共屬的場所及人的定位
十一、「終極神明的邁過」
十二、結語

10  海德格的納粹往跡及其「反猶」爭議(2018*)
一、前言
二、海德格 1933 年前後的言行舉措——一些表面證據
三、大學理念的政治化
四、二戰前後對一己納粹往跡的粉飾態度
五、海德格對納粹運動傾心的原委及其最終對納粹的失望
六、「傳統反猶」的兩個層面—經濟層面與文化層面
七、《黑色筆記本》中展示出的政治文化上的「同一性思維」
八、海德格是否涉及某一意義的「形而上反猶」?
九、雅斯培關於德國人「罪過問題」的反思(Die Schuldfrage)
十、重新反思海德格的反猶責任

11  海德格的文化批判——「存在史」、科技的「機栝」及文明的「桎梏」(2019*) 一、「存在」、「存在史」(Seinsgeschichte),與人類的參與
二、存在與虛無——有無玄同
三、從「本然」(Ereignis)之「帶出」(Austrag)了解存在
四、從「真相」(Wahrheit)與「開顯」(Lichtung)了解存在
五、現代文明之「機栝」及現代人的「捕獵獸」性格
六、「存在的暴虐」與「人類的計算」如影隨形
七、「語言是存在的屋宇,和是人類的樊籬」
八、機栝影響無遠弗屆
九、機栝與「美利堅主義」及「共產主義」的兩面挑戰
十、技術的擺布性——「桎梏」及其希臘源頭
十一、機栝的「宿命」可否得以懸解?
十二、詩意與「鄉關」的再尋:桎梏中透顯的「另一開端」(Anderer Anfang)
十三、海德格與尤拿斯對科技理解的極大反差
十四、海德格主體性批判的再思考
十五、結語

後記
海德格著作總目
本書各篇原始出處說明
索引 人名索引/主題概念索引/希臘文、拉丁文及其他古文字索引/本書徵引海德格的主要著作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