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情感、能認知的吾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徘徊於生死之際,對發生於身邊的人情物理,總必須作出回應。這一份回應,用最節約的講法,就是「語默」。語默這個觀念,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一言。語默或默語一詞,言雖簡約,卻已包涵了人生的起居作止、行藏動靜、趨避取捨等等;由於用意曲折而深遠,二千年來,一直為國人樂用。打從騷人墨客自陶潛到庾信,從李白到杜甫;或碩學宏儒自張載到朱熹,從二程到陽明,都無例外地曾談及「語默」。宋代詩人范成大《緘口翁》詩中「君子取中道,常在語默間」一句話,更把語默二字於傳統中國心靈中的無窮理境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