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助感與疑惑感都會使生命幾近癱瘓,為了生存下去,人們只好企圖逃避自由——逃避消極的自由。他被迫接受新的束縛。「逃避自由」並未使現代人恢復安全感,只是讓人忘記自己依舊是個分離的實體。現代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整全性,以尋求脆弱的新安全感。因為他無法承受孤獨,遂選擇放棄自我。於是,消極自由又導致新的束縛。
——逃避自由. p.290
(2015).
走進大賣場,有成千上萬的商品供你挑選。打開電視機,數百個頻道可以讓你轉上一整天。拿起手機、連上網路,有幾乎無限多的資訊讓你閱覽。幾年就來一次的選舉,你還有機會選擇讓誰來統治國家。但是,現代人,你有那麼多選擇,怎麼還是時不時覺得自己的生命缺乏意義、無力感深重?
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 (Erich Fromm) 在二次大戰期間出版了《逃避自由》(1941) ,從批判理論、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批判性地分析現代人的心理與社會的經濟制度、意識型態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爬梳了歷史發展與自由概念的種種面向,他指出,當人們從宗教、政治威權中逐步解放、獲得自由時,個人的孤獨感與不安全感卻與日俱增,迫使許多人逃避自由、放棄個性,最後因為自覺渺小無助而必須依賴權威。而這也是看似自由的現代社會竟然會催生出法西斯主義與納粹政權的弔詭之處。
閱讀近 80 年前出版的《逃避自由》,讀者很容易就會有「弗洛姆根本先知」的驚嘆——因為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觀察,放在今日也是準確到嚇人的地步。你也好奇自由的種種面貌,以及「自由人怎麼會想要逃避自由?」、「豐富的物質生活怎麼會讓人心理更空虛?」、「自由社會如何催生出極權政府」這些問題,歡迎來參加這場讀書會,和我們一起聊聊。
本次讀書會,我們將在讀書會中討論以下的問題:
- 自由是什麼?是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嗎?為什麼自由沒有為現代人帶來幸福感,反而是孤獨感與不安全感?
- 經濟制度、意識型態、心理因素三者的關係是什麼?它們各自在社會演進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
- 現代人為什麼想要逃避自由、放棄個性與自主性,甚至依附權威、自願為奴?
- 從個人與社會的不同層次,我們該如何回應經濟、政治環境對人性的物化與侵蝕?我們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人嗎?
本月選書:逃避自由.
(2015).活動資訊
導讀人:鄭凱元(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0 / 2 / 2(日),下午 2:00 - 5:00
地點:大風堂咖啡(台南市東區東和路159巷29 號)
費用:
- 早鳥票: 300 元/人 ( 1 / 13 ~ 1 / 25 發售 )
- 單場讀書會: 400 元/人 ( 1 / 26 ~ 2 / 1 發售 )
- 年票: 1,500 元/人(購票日起一年內可選擇參加 6 場次)
- VIP:僅限前此已購買半年套票者使用報名,需審核
- 備註:以上費用均已包含活動場地低消,可享用飲料一杯。
報名方式:活動通線上報名(或見下方線上報名表)
名額:12 人
※ 退費說明:本活動不退費,活動期間因故無法參加者,可提早聯絡主辦單位轉讓票卷給他人使用。使用年票者可於活動舉辦前取消報名,將已報名的票卷延至後續場次使用。
報名截止:2010 / 2 / 1 23:50 或額滿為止。
- 1. 全球自殺率降低,台灣卻年增3%──我們的自殺防治網還缺了什麼? -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19/10/9
- 2. 聯合國年度世界幸福報告出爐,全球負面情緒上升 | TechNews 科技新報,20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