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會正視議題的複雜,多半傾向服膺某項社會教條。我們與他人的知識密不可分,因此同一社群也形塑著個人的信念和態度。我們很難會去否定同儕的看法,導致我們甚至懶得去評估論述本身的價值,把思考的任務交給自己的社群。正視知識的共享本質,應該能讓我們以更務實的眼光,看待決定自我信念和價值的要素。
知識的假象. 〈無知與知識共同體〉,頁 34。
(2018).
假新聞是社會近來熱議的話題:例如外交人員受不了人言可畏的假消息而自殺、工程師因為通訊軟體上瘋傳的錯誤指控而遇襲、由於謠言與假新聞,破壞了選舉與公投的公信力,讓社會更加極端對立。資訊社會包括兩件事:人們的生活密切依賴彼此提供的訊息,以及知識——也就是有理據的真確訊息——在行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上述的現象顯示出,如果不在乎訊息的真假、不關心消息的來源是否可靠,情緒被搧動的人們可以做出多麼愚蠢與可怕的事情。
在認知科學家斯洛曼 (Steven Sloman) 與芬恩巴赫 (Philip Fernbach) 合寫的《知識的假象》一書中,他們分析了「知識假象」在心理與認知上的成因,並指出知識不像我們以為的、儲存在每個人的大腦裡,而更多部份是來自於身體、環境、他人與科技裝置。根據他們的研究,作者建議:面對資訊社會中的訊息狂潮,填鴨式的教育與狂塞資訊絕非解方;能夠了解自己的認知侷限、知己所不知,方能突破知識的假象,做出真正明智的決定。
好奇什麼是知識的假象?知識又是什麼呢?哲學中的知識論和認知科學所談的「知識」是同一件事嗎?歡迎來和我們一起討論。
本月選書:知識的假象.
(2018).這次的讀書會,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 知識是什麼?哲學中的知識論和認知科學所談的「知識」是同一件事嗎?
- 什麼是知識的假象?我們為何如此容易陷入這樣的幻覺之中?
- 什麼是獨立思考?這又跟「獨自思考」有何不同?
- 在資訊社會中,我們如何突破知識的假象,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決定?
- 無知是很糟糕的事情嗎?我們是否該不計代價地擺脫無知?
活動資訊
導讀人:鄭凱元(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19 / 1 / 20(日),下午 2:00 - 5:00
地點:E.R. CAFE(桃園市中壢區恩德街 28 號 3 樓)
費用:
- 早鳥票: 200 元/人 ( 12 / 18 ~ 2019 / 1 / 13 發售 )
- 單場讀書會: 300 元/人 ( 2019 / 1 / 14 ~ 1 / 19 發售 )
- 半年套票: 1,000 元/人(購票日起一年內可選擇參加 6 場次)
- VIP:僅限前此已購買半年套票者使用報名,需審核
- 請注意:讀書會所有參與者皆需另外自付咖啡店內低消。
報名方式:活動通線上報名(或見下方線上報名表)
名額:12 人
退費說明:本活動不退費,活動期間因故無法參加者,可提早聯絡主辦單位轉讓票卷給他人使用。
報名截止:2019 / 1 / 19 23:50 或額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