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評陳康寧《哇!原來哲學真的「無用」!》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評陳康寧《哇!原來哲學真的「無用」!》

從書中所列主題、分類與行文來看,不論是作者強調傳統儒家的價值內涵,或是當代社會的哲學思潮,往往都有可能蘊藏著利弊交參的局面,所以必須保持「開放」與「溝通」。如借用莊子的話所說則是:「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的理念與實踐,才能一步一步將「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實踐學問逐步擴展開來。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梁右典(中國湖北省黃岡師範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有用」、「無用」的二分法深入人心,立論理由常常在於職業收入的對應──如有助於物質生活提升則有用,反之則否,這也是影響目前社會最主要的想法之一。然而,是否有超越二分法的框架,有其底蘊值得申述的哲學嗎?如果有一部貼近民眾的哲普書籍問世,既可呼應如今強調「有用」的時代潮流,也能夠再一次思索有用無用之扣問。其實,遠在莊子(約 B.C.369- B.C.286)所處時代即是如此,所謂「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之說;換言之哲學上較早的回應是出於反問,必須得問什麼是「無用」,然後才能說什麼是「有用」,有其優先順序的回答策略,亦適度打破二分法的既定迷思。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的「沒用」,端看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如今站在「公民」角度來說,結合當下社會脈絡與文化語境而論,應當如何生活處世,以活出更美好的人生,也很能結合「有用」、「無用」的「哲學」思維。「哲學」在此意義上,其實並沒有與社會脫節,甚至可以說社會本身就是「哲學」的存在,僅是日用而不知。

陳康寧教授近來著作《哇!原來哲學真的「無用」!當哲學成為社會政治的實踐學問》可以視為此方面的代表著作之一,書中主題橫跨「網路與媒體」、「文化與歷史」、「倫理與社會」、「政治哲學」與「面向他者」五大主題,基本上是扣合「哲學」與「社會政治」兩大相關學科,其中論述主軸又貫穿於對待「他者」的理解與回應。所謂「理解」需要建立在「回應」之前,而且此種「理解」是要有勇氣面對與我們很不一樣的「對象」;且此「對象」並非僅僅是作為客觀存在,而是共同生存於歷史脈絡與文化情境之中,既有其同亦有其異的每一個個體,探索「自我」與「他者」交流互動的過程。雙方應當抱持什麼樣的態度與認知去面對、聆聽、甚至相互接納,就成為「後現代」一個相當重要的倫理議題。於是,「哲學」在此正好發揮它的重要性,而且比起任何一個時代而言來得更為重要。作者於書中所說:

哲學的重要性,除了可以培養批判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傾聽他者的能力,這樣的學習與實踐,可稱之為哲學工夫(頁 178)。

「哲學工夫」的粗體效果是作者所加,頗有結合古代修身用語,成為當代再現的豐富語義。但更為重要的是實質內涵的轉化,不僅僅是「獨善其身」,也要能夠「兼善他者」,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豐富」;換言之,即能夠在此互動情境,彼此雙方皆能促發他者能夠適當表述、用心傾聽與試圖理解的過程。從書中所列主題、分類與行文來看,不論是作者強調傳統儒家的價值內涵,或是當代社會的哲學思潮,往往都有可能蘊藏著利弊交參的局面,所以必須保持「開放」與「溝通」。如借用莊子的話所說則是:「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的理念與實踐,才能一步一步將「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實踐學問逐步擴展開來。「他者」不僅僅是血緣關係的家人,也是制度安排的同學,工作相處的夥伴,公務機關的同事,以及地球村的情境下使得人際網絡更加無遠弗屆,此皆是「他者」,亦是一普遍平常的存在。事實上,也可以說當代所處的環境,無一不在社會政治的層面之中,「無所不在亦無在」,「哲學」告訴我們要避免將他者邊緣化可能造成的危機。

需要有「哲學」在普遍存在的「他者」之中,扮演一定意義上的倫理學意義。我們也不妨思考:哲學中的倫理學意涵在現代社會的價值何在。想法可能言人人殊,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再以教條、規範、完善的角度框定人心,相反地則是注重每個人的多樣性,即看重「他者的多樣性」,而不僅僅是「自我的多樣性」,彼此有不斷豐富的可能,避免形成相互斲傷與造成嚴重衝突的困境。哲學也是讓我們保持彈性與方式,讓生活充滿許多可能。

另一方面,我們受到媒體影響相當明顯,但本身仍可決定並實踐要從媒體傳達的訊息中獲得什麼,而不是著重在我們被傳播什麼樣內容。當我們將「哲學」理念真的願意付諸實踐,並非僅僅停留在形上層面的思辨之後,那麼書中所謂的「部落主義」(頁59)、「道德直覺」(頁60)與「現代性文明」的討論(頁74),皆有助於瞭解「自我」與「他者」存在的可能聯繫因素,也提醒自己不要將問題簡單化,期許可以用更為深入淺出的表述與論辨的學習工夫,成為既可對話於學術世界,又可以交談於通俗世界(在此並非貶義),以哲學貫穿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理念與實現結合的可能性,本書在此層面上做出最好的詮釋。

梁右典
中國湖北省黃岡師範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中國湖北省黃岡師範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係從事中國思想史、經典文本詮釋、人文傳播理論、媽祖文化研究的人文社會學者。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