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邏輯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需要依附於心靈而存在?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邏輯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需要依附於心靈而存在?

胡塞爾與現象學的誕生
胡塞爾最關心的問題是意識和邏輯之間的聯繫。簡單地說,他所追求的基本問題是這樣的:邏輯究竟是大千世界中的客觀存在,還是需要在一些基本原理上依附於心靈而存在?現象的邏輯基礎是什麼?在這裡,數學進入了舞台中央,因為數位及數位運算(加法、減法等)是邏輯運算最明顯的例子。
Please, enable ads on this site. By using ad-blocking software, you're depriving this site of revenue that is needed to keep it free and current. Thank you.

您在這裡

難度:
1

一九○○年的英國是地球上最具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國家。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占有殖民地,南美的阿根廷也很大程度上依附於它。殖民統治延及非洲和中東,即使是遙遠的大洋洲地區也一網打盡。世界的大部分其他地區都被歐洲列強——法國、葡萄牙、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甚至丹麥瓜分。美國已經在一八九九年攫取了巴拿馬運河,沒落的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也剛剛落入掌中。但是,儘管美國對於擴張其影響力的胃口不斷增長,思想領域(哲學、藝術和人文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權杖卻屬於德國,或者更準確地說,屬於德語國家。這個簡單的事實很重要,因為德國的知識傳統與它後來的政治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思想領域一枝獨秀的德語國家

德國之所以在思想領域一枝獨秀,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德國的大學。這些大學為十九世紀的化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也代表著「聖經」學和正統考古學的先驅,更不用說「哲學博士」 (Ph. D.) 頭銜的最初概念也誕生於德國。另一個原因則是人口:一九○○年,德語國家擁有三十三座人口過十萬的城市,而城市生活對於思想的碰撞交流與融會貫通有關鍵的推動作用。在所有德語城市中,維也納堪稱翹楚。如果說有一個地方最能夠代表二十世紀之初西歐的思想水準,那這個地方非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莫屬。

布倫塔諾與胡塞爾

艾德蒙‧胡塞爾(Edmund Husserl,一八五九—一九三八)與佛洛伊德同年出生,並與佛洛伊德和孟德爾同樣出生於摩拉維亞。胡塞爾和佛洛伊德一樣也是猶太人,但他的教育背景更國際化,曾在柏林、萊比錫和維也納等地求學。他起初愛好數學和邏輯學,但逐漸發現自己受心理學所吸引。在當時,心理學通常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科學的不斷進步,心理學得以快速成長為獨立的學科。

Husserl c. 1910s
Husserl c. 1910s
胡塞爾最關心的問題是意識和邏輯之間的聯繫。簡單地說,他所追求的基本問題是這樣的:邏輯究竟是大千世界中的客觀存在,還是需要在一些基本原理上依附於心靈而存在?現象的邏輯基礎是什麼?在這裡,數學進入了舞台中央,因為數位及數位運算(加法、減法等)是邏輯運算最明顯的例子。那麼數字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只是一種思維活動?布倫塔諾曾聲稱,在某種程度上思維「意味著」數字,如果是這樣,那麼思維就影響了數位的邏輯和客觀狀態。思維本身也帶來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思維有沒有「意味著」思維本身呢?如果思維創造了自身,那麼這會對思維自身的邏輯和客觀狀態產生怎樣的影響?

胡塞爾就此撰寫的巨著《邏輯研究》 (Logical Investigations) 於一九○○年(第一卷)和一九○一年(第二卷)出版,忙於作品創作的他也因此缺席了一九○○年巴黎博覽會的世界數學大會。胡塞爾的觀點是,哲學的任務是描述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世界。而他對上述理論之爭的貢獻,以及對西方哲學的貢獻,便是「先驗現象學」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的概念。在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意向對象/意向作用(諾耶瑪〔noema〕/諾耶思〔noesis〕)二分法。他認為意向對象本身是一個永恆的自在命題,而且是正確而完全的終結。比如,不管人們是否想到上帝,都可以說上帝是存在的。相反,意向作用則是更加具有心理學意義的概念—這在本質上與布倫塔諾在解釋思維「意味著」某物體時的意思是一樣的。

胡塞爾認為意向對象意向作用都存在於意識中,而他的突破在於提出意向作用也是一種意向對象,即意向作用存在於自身,也因自身而存在。很多人覺得這種二分法非常費解,胡塞爾發明的那些更複雜的新詞也無法幫助人們理解他的理念(他去世時有超過四萬頁的手稿存放在魯汶大學圖書館,其中大部分是從未公之於世也從未有人研究過的)。胡塞爾認為自己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布倫塔諾過渡思想的傳統下,胡塞爾相信自己已經建立了「一門獨立於所有心理和事實科學的理論科學」。在英語世界中很少有人會同意,或者能夠理解,怎麼可能有一門獨立於事實科學的理論科學。但是胡塞爾在今天已被尊為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大陸學派的鼻祖,該學派的成員包括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尚—保羅‧沙特尤爾根‧哈伯馬斯 (Jürgen Habermas) 。他們與伯特蘭‧羅素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創立的「分析學派」分庭抗禮,後者在北美和英國影響較大。

※ 本文為出版社提供之文摘,摘自沃森, 彼得. (2021).  現代心靈. 第二章,圖片與排版為編輯所加。

《商業周刊》出版部成立於 2010 年,引進國外重要財經著作、記錄臺灣重要觀點。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