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宗教類題材恐怖片,而且也對第一人稱拍攝手法的恐怖片著迷,強力推薦,2022 年必看的臺灣恐怖片《咒》1。這部片讓我覺得值得推薦的地方,並不是它恐怖嚇人的畫面與回憶式的敘事方法,而是它讓觀眾意識到「信念」在行動中可能產生的漣漪效應,而這些漣漪會讓你在不自覺中由「信」(belief) 跨越到「行」(actions)。
正如《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提到君子在細微到眼睛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在心態上就開始警慎小心。因為《中庸》知道那最隱蔽的「起心動念」其實已經帶有行動的可能性了,若輕看「起心動念」,以為心裡想想又沒有做出來,那你就輕忽「念頭」成為行動的潛力。
信念如果以英文來解釋應該翻成 belief。在念頭成為信念之前,必須要有一個「深度認同」的過程,但如何深度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所持有的念頭、假設,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印證、呼應或認可中加深了自己對自己念頭、假設的認同度,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念頭變成信念。
而這深度認同的過程,由觀察到確認目標,我認為可以透過 Jan Broersena, Mehdi Dastanib, Joris Hulstijna, Leendert van der Torrea 於 2000 年於〈Goal Generation in the BOID Architecture〉2(BOID 的目標生成)所提的 BOID 理論來說明。他們認為人類行為從觀察到確認目標(形成強烈信念),期間通過信念 (belief)、渴望 (desire)、義務 (obligation)、意圖 (intention) 四層的運作而產生。
只有單一信念還不足以產生行動,真正的行動是被評估後才產生的。因此,我們會產生多種目標群(Candidate Goal Set,譬如:多種預防病毒的 BOID)進行篩選,選出最能說服你的 BOID,而後規劃,才產生行動。
因此,為了要帶領大家一起相信,影片在一開頭就以刻意引導的方式,讓觀眾先以觀看符號與朗讀咒語拉開序幕,伴著女主角的旁白問:
「你們相信祝福嗎?其實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相信我們的意志可以帶來好的結果。」
接著畫面出現運轉的摩天輪剪影圖片,邀請在場的觀眾注視著目前影片中運轉的摩天輪圖片,以意念控制它,讓摩天輪先往左轉,再往右轉;又後續丟了兩張圖讓你以同樣的方式科學實驗一下。然後旁白接著說:
「你的意念,決定你的命運」。
女主角「要我們相信」符號與咒語的力量,不斷強調這祝福的咒語能保你平安。在每一次搭配回憶畫面時,符號或咒語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如此讓念頭藉由觀察一次又一次的在你我心中被強化,最終成為信念。這樣的開場非常厲害,沒有恐怖片習以為常的氣氛渲染,而是先請你「相信」。而這才是整部片最恐怖的地方。
這種相信最常出現在信仰中,家裡人在廟裡求來的符,因為相信符上的那些字來自於「神明」的祝福;因為相信所以你也接受了它。
除此之外,名字是最明顯產生「信念」連結的符號,因為那字裡有著家人某方面的期待,或許是在出生之時,父母給你的第一個禮物。而當你認同了名字是禮物的價值時,也同時產生對自己名字的信念。這「信念」的表述就像宮崎駿《神隱少女》的劇情,當湯婆婆要留下千尋時,刻意詢問她的名字,看著浮出「荻野千尋」的字時,湯婆婆大手一揮,只留下「千」這個字,並跟千尋說:「以後就叫妳小千吧!」但白龍卻要千尋千萬別忘記自己的名字,因為只有記得自己原來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名字成為自己的連結。
所以根據 BOID 的行為模型論述,作為觀眾的我們,也順著電影一開始觀看符號與朗讀咒語,在旁白的引導下有了信念 (belief),相信如女主角所說:這符號跟咒語是祝福。正因為一系列的操作,觀眾幾乎是同步的跟著女主角的信念往下走,所以當最後發現觀看符號與朗讀咒語竟然是釋放邪靈的符號與咒語時,那滿滿惡意的噁心感,讓在場的觀眾都種覺得自己是「共犯」的感覺。
這部電影在片頭用「看似科學」的方式,強化了觀眾本來就有的信念(意念改變命運),同時透過劇情暗示,讓觀眾逐漸參與編劇設定好的唸咒行為,但劇情設計讓觀眾產生一個錯誤的信念(相信唸某個咒語會帶來好結果)與相應的行動(適時唸該咒語),而當結局揭曉之後觀眾才又修改了這個信念(相信唸某個咒語實際上是在作惡)。觀眾信念的改變,在認知上帶來強烈的衝擊,以至於改變了行為(不太願意再唸同樣的咒語),而這一系列操作下來自我推翻信念的設計,才是《咒》這部片最恐怖的地方;它讓所有的觀眾一起參與了一場「建立信念」卻又「自我否定信念」的摧毀式心理實驗。
因此當最後發現,原以為是祝福的咒語其實是釋放邪靈的咒語後,自己被已實踐的行為嚇到,因為即使反推否定信念,但行動已經發生,漣漪已經往外擴散,原來我們都在做一場讓「邪惡信念成真」的恐怖之旅。
Jan Broersena, Mehdi Dastanib, Joris Hulstijna, Leendert van der Torrea 於 2000 年提到人類行為可以細緻的透過信念、渴望、義務、意圖四層交互作用,這個理論可以讓我們意識到人類行動之前的複雜心理活動;以此 BOID 的行為模型論述,給予人行為前,內心意識驅動過程的說明。
把這模型放在號稱臺灣史上最恐怖的恐怖片《咒》這部片上,你就會發現這部片恐怖的精髓不是那些嚇人的畫面,而是在你離開電影院後,自我覺察你自己在觀看電影的這 111 分鐘做了些什麼的恐怖後勁;正因為相信才更會被自己「讓信念成真」的作為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