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熱帶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憂鬱的熱帶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李維史陀, 克勞德 ; Lévi-Strauss, Claude
    譯者: 王, 志明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 2015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原著問世六十週年,全新中文修訂本
    結構主義人類學宗師李維史陀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登上馬托格羅索高原、深入馬查拉河叢林
    沿著龍東電報線摸索前進、探查人類學的責任與定位
    揭露文明與野蠻之間,其實連一線之隔都不存在。

    《憂鬱的熱帶》是結構人類學宗師──克勞德‧李維史陀一生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李維史陀在求學時代曾經醉心於左翼政治活動,熟讀馬克思作品,同時也受到佛洛伊德潛意識學說和地質學理論之啟發,因此關注於「底層結構」與「表面現象」之間的關聯、斷裂與互動形式。

    青年李維史陀於1930年代前往巴西協助建立聖保羅大學,並執教社會學課程。他利用課餘休假期間多次探查印地安人社群,兩度執行大型調查計畫,在叢莽深處的原始部落裡看見人類社會的原初型態,由此展開廣泛深入的思考歷程。

    李維史陀採取全新的研究取徑,將這些原始部落放進全球人類發展的脈絡之中,交互參照南亞印度、美洲新世界、歐洲舊大陸等地區的文明發展型態,提出引人入勝的比較印證,兼具開放視野與細膩觀察,反思整部人類學發展史的弔詭荒謬之處,以及人類學家的自我定位難題,使這部作品超越了科學研究的範疇,成為一部融合人類學、歷史學、文學與哲學的不世傑作。

    《憂鬱的熱帶》全書長達33萬字,從李維史陀如何成為人類學家談起,兼論當代法國思潮之演變,分析異文明接觸時的衝擊和意義,並詳細描述他先後探訪觀察到的五個南美洲印地安社群,以及人類學家探險歸來之後的反思。全書思想密度之高、批判反省之深刻、行文筆觸之優美,嚴肅之中不失幽默,可說是前所未見,六十年來亦無人能及。

    作者簡介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
    法國人類學家,早歲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1934年受邀赴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社會學,並從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39年返回法國。德國入侵法國之後,他設法逃離歐洲,前往美國暫居,開始發展結構主義理論。1948年返法,將研究範圍從親屬關係拓展至宗教及神話學,1959年進入法蘭西學院,1973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為20世紀最偉大人類學家之一,富於哲思,不囿於經驗主義,綜覈各家學理,而多所創發,長於社會與文化之比較研究,於親屬關係、宗教及神話尤有獨得見解,他開創的結構主義理論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對英國、西歐及美國等地的社會科學、哲學、比較宗教、文學及電影均產生重大影響,位若宗師。主要著作有:《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1949)、《憂鬱的熱帶》(1955)、《人類學的結構》(1958)、《圖騰制度》(1962)、《野性的思維》(1962)、《神話學系列》(1964-1972)。

    譯者簡介

    王志明
    台灣高雄人,1949年生,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農家子弟,為人寡言而勤於筆記,多才,能橡膠版畫,喜歡原始藝術及學習少數民族語言,1987年病逝台北。

目錄

第一部 結束旅行
一 出發
二 在船上
三 西印度群島  
四 追尋權力

第二部 行腳小註
五 回顧
六 一個人類學家的成長
七 日落

第三部 新世界
八 赤道無風帶
九 瓜納巴拉灣
十 穿越回歸線
十一 聖保羅市

第四部 地球及其居民
十二 城鎮與鄉野
十三 前線地帶
十四 魔毯
十五 人群
十六 市場 

第五部 卡都衛歐族
十七 巴拉那州
十八 潘特納爾濕地
十九 首府那力客
二十 一個土著社會及其生活風格

第六部 波洛洛族
二十一 黃金與鑽石
二十二 有美德的野蠻人
二十三 生者與死者

第七部 南比夸拉族
二十四 失去的世界
二十五 在荒野
二十六 沿著電報線
二十七 家庭生活
二十八 一堂書寫課
二十九 男人、女人與酋長

第八部 圖皮─卡瓦希普族
三十   獨木舟之旅
三十一 魯賓遜
三十二 在森林中
三十三 蟋蟀的村落
三十四 賈賓鳥的鬧劇
三十五 亞馬遜流域
三十六 橡膠園

第九部 歸返
三十七 奧古斯都封神記
三十八 一小杯蘭姆酒
三十九 塔克西拉遺址
四十  緬甸佛寺之旅

李維史陀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