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作為激情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愛情作為激情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Luhmann, Niklas ; 魯曼, 尼克拉斯
    譯者: 張, 錦惠 ; 王, 柏偉
    出版社: 五南
    出版年份: 2016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長久以來,社會學都將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行動視為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並且在這樣的思考下,將幻想中與真實生活中發生在親密關係裡的性關係,看成是受這種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所限制的,或者反向地受這種強迫性要求所增強的。然而,假使我們從歷史語意演化的角度來觀察愛情語意的話,前述的這種被預設為分析前提的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其實有著它本身無可抹滅的歷史性。「愛情」的語意符碼在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近三百年間的演化,與個人化、私密化的親密關係在社會中分化出來的這件事情息息相關;這樣的發展不僅造就了我們今日想像愛情的方式,也大幅度地決定了發生在愛情關係中的問題可能範圍。

    魯曼於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愛情作為激情》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使用他冷靜的理論工具,來處理愛情這個燙手的議題,不讓我們的理智因愛情的炙烈之火而燒灼融化。他所感興趣的,並不是去剖析愛情這個情感的本質,反而是在於探究親密性的語意於近現代的過渡期中所經歷的符碼化過程;這裡,愛情因此並不是被理解為一種情感,反而是一種「溝通的符碼」,根據這樣的符碼規則,人們可以表達他們的情感,可以建構、誘發、甚至否認他們的情感。

    《愛情作為激情》一書是依據魯曼1969年於Bielefeld大學的授課大綱《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延伸而成的著作,並且較早出版。而後者因為是授課大綱,故相當簡短,但後來也於2008年正式出版。基於兩本著作密切的關連性,故一次翻譯這兩本書,以《愛情作為熱情》為主,《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為輔(作為附錄),結合成一本,以避免遺珠之憾。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最重要的社會學家,與哈伯瑪斯間激烈的論戰影響了德國社會學的發展方向,自1969年獲得畢勒佛大學社會學教席後,他嘗試發展一套新的社會理論。1984年所出版的《社會系統論》一書奠定了他在社會學界不可撼動的地位,在其中他以「自我再製」此一革命性的概念來重構社會學的系統理論。接著他開始透過描述各個不同功能系統,來為全社會理論的提出做準備,完成了《社會中的經濟》、《社會中的宗教》、《社會中的藝術》等著作,並在生命終了前完成了他的承諾《社會的社會》一書。整體的著作繁多,至少有59本專著以及兩百多篇文章。

    譯者簡介

    張錦惠
    德國Tubingen大學現代英國文學暨語言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文學理論、角色與情感理論、英國與德國文學從浪漫主義至現代、美學等。譯作有魯曼《社會中的藝術》。

    王柏偉
    德國Witten/Herdecke大學文化系社會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藝術社會學、文化社會學、STS、當代藝術史。

孫中興導讀:愛情碰上魯曼的雙料霧裏學
譯序
前言

第一章   社會與個體:個人關係與非個人關係
第二章   愛情作為象徵性一般化的溝通媒介
第三章   溝通可能性的演化
第四章   愛情語意的演化
第五章   戀愛的自由:從理想到弔詭
第六章   激情:過度的修辭與不穩定性的經驗
第七章   從殷勤到友誼
第八章   首要差異:歡愉/愛情
第九章   愛情對理性
第十章   通往個體化的路途上:十八世紀的騷動紛擾
第十一章   性的結合
第十二章   不可溝通性的發現
第十三章   浪漫愛情
第十四章   愛情與婚姻:再生產的意識型態
第十五章   現在呢?問題與替代選項
第十六章   愛情作為相互滲透的系統

附錄「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