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在其小說與論文中鉤勒出了一個全面的哲學系統,包括一套知識論與藝術理論。
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在其小說與論文中鉤勒出了一個全面的哲學系統,包括一套知識論與藝術理論。蘭德在早期生涯中也撰寫短篇故事、編劇與電視劇本。她的第一本自傳性小說 We the Living (1936) 在歷經多次退稿後出版,只因故事背景設定在蘇聯並在書中表達對當時蘇聯「社會實驗」的廣泛同情。第二本反烏托邦小說《源泉》 (The Fountainhead, 1943) 因為書中的個人主義,同樣被出版社多次拒絕才出版,也受到評論者的嚴厲抨擊;但在口耳相傳之下,她很快變成一個暢銷作家。《源泉》一書讓蘭德躍上國際舞台,第三本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 (1957) 則確保了這樣的地位。
1958 年之後,蘭德的小說愈來愈具哲學性,在與心理學家 Nathaniel Branden 的合作之下(不過後來拆夥),她的許多想法發展成一個正式的「客觀主義」(Objectivist) 哲學運動,由許多日誌與講座課程所組成。然而出於她的名氣等原因,只有少數的專業哲學家認真看待她的作品。這造成蘭德大多數的嚴肅哲學作品都只能在非學術性的、沒有同儕審查的期刊上發表,或者撰寫成書。要詮釋或評價她的哲學觀點,尤其是道德與政治觀,必須同時兼顧她的小說與非小說作品。
在蘭德的非小說作品中,她發展了形上實在論、理性主義、道德利己主義(理性利己)、個人權利、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和藝術,並將她的哲學應用於社會問題。儘管蘭德的思想和表達方式使她受到許多非學者的歡迎,但她很少花時間在哲學上為這些觀點辯護以抵禦可能的異議,或將它們與她在小說中表達的觀點調和。有學者認為,她的哲學論文缺乏自我批判與分析哲學的仔細風格,也沒有認真嘗試考慮對其觀點的可能反駁。一些確實閱讀過她作品的人指出,蘭德的論證往往不能支持她的結論。即使是許多發現她的結論以及她對當代文化、道德和政治的批評具有原創性和深刻見解的人也認同這樣的看法。因此,在討論當前關於德性倫理學、利己主義、權利、自由主義或市場的哲學思想的討論中,她要麼被一筆帶過,要麼根本沒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