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社會發展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人類最不快樂的時代
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擔憂與恐懼的來源:工作、家庭、人際、自我、未來⋯⋯
二〇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已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
二〇二〇年,全臺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
焦慮已經不是臨床患者的專利,而是當代普遍的精神問題
為何憂慮與恐懼會主導我們的人生?
二〇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已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二〇二〇年,全台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但是,焦慮已經不是臨床患者的專利,而是當代普遍的精神問題。在日常情境中,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幾乎無所不包: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有無意義⋯⋯
然而,過去兩百年來,人類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連低收入族群普遍都過得比中世紀的國王還好,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快樂?
瑞典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在本書中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視野切入,指出焦慮、自我懷疑與批評其實是近代才有的現象,而諸多精神問題也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現代社會打造出奉科學為圭臬、機械般重複的勞動模式,以及凡事皆需精準計算的環境,而經濟與科技的進步也讓生活充滿無數與未來相關的選擇,反而使我們越來越無法習慣生命的不確定性,甚至覺得風險無所不在。
保爾森深入探討數百份研究,亦結合大量私密而令人心碎的第一手訪談紀錄,闡述了人類的憂慮和恐懼從史前時代發展至今的演變,揭露我們的心靈是如何被未來、因果、風險及個人想法或感受逐漸侵蝕,並期望能藉本書讓整個社會正視普遍化的精神問題從何而來,建立起必要的良善關懷態度。
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現居斯德哥爾摩。畢業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博士,並曾任康乃爾大學傅爾布萊訪問學人。現為瑞典最高學府隆德大學副教授,社會學者、作家與斯德哥爾摩組織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保爾森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工作社會學、醫療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探討工作的無意義等。上述研究並衍生出他的兩本專著:《回歸意義:有話要說的社會科學》(Return to Meaning: A Social Science with Something to Say)(牛津大學出版社)和《混水摸魚的意義:不事生產作為對工作場域的抵抗》(Empty Labour: Idleness and Workplace Resistance)(劍橋大學出版),其著作已被翻譯五種語言。
溫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修讀語言學。譯有《收入不平等》、《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等書。
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導讀/面對焦慮,學習與不確定性共存
前言
思緒之窗
震耳欲聾的思緒
與不確定性共處
第一部 當代的憂懼
我們好嗎?
變幻莫測的運氣
不快樂作為一種普遍現象
遺書
腦袋的主宰
什麼是焦慮與擔憂?
對於不存在事物的思緒
反事實之轉移
不要去想北極熊
腦中的反對聲音
思想桎梏
邏輯的局限
墜落的風險
思想作為一種疾病
思想的機器
第二部 回顧歷史: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時間跨度
沒有時間的時代
生活的強度
拓展未來的視野
對抗為來的鬥爭
祛魅
祛魅的生活
像時鐘一樣
機械人
機器的附屬品
剩餘與貧富差距
手工的瓦解
勞動作為立足點
步伐落後的生活
世界作為一種風險
風險的合理性
風險的倫理
對風險的認知
風險政治
自我生成的風險
自我作為一種風險
內在
在一起孤獨
內在的評價
潛在的同性戀
要是我殺了人該怎麼辦
消滅經驗
自我懷疑
風險區域
風險區域(一):宗教信仰
風險區域(二):性
風險區域(三):侵害
風險區域(四):人際關係
不要過度重視一切的勇氣
第三部 當代應對措施:我們(能)做什麼?
控制擔憂
沉默的片刻
從分散注意力到上癮
來自治療工廠的全新見解
「只想去感覺」的渴望
依然存在的憂慮
與憂慮共處
疾病與情況
接納
不確定的智慧
與擔憂共處時,我們該做些什麼?
超越治療
致謝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