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牠沒有臉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就算牠沒有臉

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 難度
    0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5 (1 人投票)
    作者(群): 黃, 宗慧 ; 黃, 宗潔
    出版社: 麥田
    出版年份: 2021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有意識地對同伴動物投射情感已經未必是人人認同的行為,
    還發展為同情寶可夢的角色或是電子寵物,可以嗎?

    活在城市裡的動物,是否要長得可愛才有可能被愛?
    被繁殖場大量繁衍、被商業操作的討喜,
    究竟是犬貓的特權,還是原罪?

    黃宗慧:「我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運動(做動保)。」
    黃宗潔:「我期待的動物書寫,不用以動物當主角,但可以讓讀者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

    十二道在動物研究範疇或動物保護實踐場域時常被詢問/質問的難題

    ▲以「對寫通信」為概念/動保姊妹黃宗慧教授、黃宗潔教授首度攜手對談的二十四封信|
    每一題都有發起篇與回應篇雙向對照,適合中學至大學階段,關懷動物的人、對於動物議題好奇卻常糾結在某些點上而不知如何繼續思考的人。
    ▲精選重點題目/與人文、生態連結,爬梳爭論不休的各種動物困局|
    台灣少見的動物反思議題書,豐富題材包含可愛/厭惡動物、外來種、動物園、虛擬動物、豬的地位、動物標本、寵物咖啡廳等。
    ▲隨手皆可談動物/由日常生活、流行文化、新聞、人文學科為支點切入|
    從戲劇、廣告、人文自然科學、文學、現代藝術、電玩、地方習俗等面向,挖掘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與問題。

    =好評推薦=

    李美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柯裕棻(作家)——專文作序
    林清盛(廣播節目主持人)、番紅花(作家)、錢永祥(《思想》總編輯,台灣動保學院校長)、謝佩霓(知名策展人、藝評家)——真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閱讀本書時,讓我感受到兩位作者如何用生動流暢的文筆,理性書寫對動物保護不同層面的思考及複雜感性的情感,本來理性與感性就不是互斥的,而是一體兩面……
    ——李美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如果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是經由與其他生命相遇的路徑構成,那麼這些曾給予溫暖或因我們而折損的生命,也是構成生為人的部分意義——這意義究竟如何,大概必須探尋人以外的境地,懷著動物給予的洞察和啟發活下去。
    ——柯裕棻(作家)

    一般習用的倫理概念是針對人類而形成的;面對動物,傳統的倫理學思考往往顯得偏狹而又粗暴。相形之下,宗潔、宗慧感知動物生命的方式,以及與動物的互動所牽動的反思,都更為複雜、細膩、深刻,並且不諱言其無奈之處。讀者想要認真面對動物的生命,本書提供了動人的導引,關心動物倫理的人也會獲得知性的啟發。
    ——錢永祥(《思想》總編輯,台灣動保學院校長)

    ▲▲▲▲▲▲

    無處不是動物議題或動物符碼,
    再往後退一步,人即是動物,沒有什麼不同,
    何以人類總是能夠高高在上?

    本書由兩位在動保領域深耕多年,長年開設動保相關課程、做動物延伸研究的作者,以當代台灣動物議題為題幹,對各式動保困境,爭論不休沒有答案的難題展開深度對話。

    書中分成兩大篇——愛的倫理篇與生命教育篇。探討:
    ▲ 韓劇《愛的迫降》中,女主角拒吃曾和她對視、「打過照面」的小豬。人類是否容易偏心,投射情感在「有臉的動物」?
    ▲老鼠在影視文化被萌化與擬人化的頻率之高,卻無法讓大眾接受並喜愛老鼠,現實中的老鼠仍無法從厭惡動物翻身,原因何在?
    ▲愛動物、在意動物福利、不忍動物受苦,但也放棄不了肉食,我們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掙扎嗎?
    ▲外來種確實會對原生物種造成生存壓力,但回到物種本身,牠們究竟是「入侵」?或只是盡其生物本能「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如何能代替牠們做出安樂死的選擇?

    ……

    這二十四封信從人與動物,拉到環境、社會,全面尋思動保議題的最大可能性,嘗試理出一條路徑,並不是為某個議題定下絕對解答,也非希望遇到某類議題就產生預設立場,而是深切期待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性。

    =精選段落=

    同情皮卡丘,不行嗎?
    長期以來「惡名昭彰」的擬人化,就算是一種情感投射,難道不能成為人們擴大倫理對象的起點嗎?至少對我來說,童年時為了卡通裡的小鹿斑比或「頑皮熊」的遭遇傷心,和現在為那些被傷害、虐待的動物感到痛苦,就情感層面來說都一樣真實,並無二致。
    當然,人活得太過心軟是件辛苦的事,尤其如果情感投射的對象還擴大到虛構的動物世界,「道德包袱」確實還挺沉重的。但我想從一個乍聽之下可能有點荒唐的自身經驗說起,思考擬人化的虛構角色,如何觸動了我的同情╱情感,以及就算這樣的情感模式被視為過度投射,它又如何、或是否可能成為「另類的倫理起點」?這個說來莫名的經驗,就是我為何會成為一個《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玩家。

    「可愛」是特權還是原罪?
    更激烈一點的批判,則認為由於「可愛動物保護主義」當道,貓狗的「勢力」已經擠壓到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但是,倡議同伴動物福利(以及救援淪為流浪動物的同伴動物)真的可以等同於可愛動物保護主義嗎?而貓狗在許多人眼中很「可愛」這件事,又真的讓運動比較容易推展嗎?那麼其他的可愛動物呢?是不是也因為得到人類較多的關心與青睞,而比起醜陋動物或厭惡動物,受到了更多的保護?

    水族動物不是奇觀
    二○二○年三月初,觀光勝地晴空塔裡的墨田水族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一度閉館,館方擔心其中生性害羞的花園鰻會「忘了人類」,發起噱頭十足的「花園鰻視訊會」,反應之熱烈,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花園鰻一直是日本諸多水族館的明星之一,連卡通《蠟筆小新》都曾經以花園鰻為主題,描述牠們受歡迎的程度。劇情安排一群花園鰻立志要像水族館內的海豚一樣有人氣、像娃娃魚一樣引發話題、甚至像大王具足蟲一樣獲館方青睞推出周邊商品,因為牠們知道,只有變成頭條焦點,才可以確保不會因為過氣而被拋至生活條件很差的、地下室的水槽。為此,牠們不惜顛覆花園鰻很少離開巢穴的本性,從底砂中游出,還雜耍般地排成心型圖案取悅遊客。

    作者簡介

    黃宗慧(Iris Hu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常自嘲以動保為主業,教書為副業。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著有《以動物為鏡:十二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
    2018年獲台大106學年度教學傑出獎;研究計畫〈從精神分析之鏡/外看動物他者〉曾獲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學術研究專長為精神分析與動物研究,個人研究興趣為家中貓與龜的日常生活點滴。

    黃宗潔(Cathy Huang)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及香港當代文學、自然書寫、動物書寫、家族書寫。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獎)、《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目錄

推薦序/
跨越同溫層來溝通動物倫理的難題 李美慧
成為人以外的 柯裕棻

自序/
被動物拯救的人 黃宗慧
動物的事是永不刪除的待辦事項 黃宗潔

第一部/愛的倫理 

【第一題】動物的臉
不吃有臉的動物 
回應篇:就算牠沒有臉

【第二題】厭惡動物
保留所有可怖之物 
回應篇:從米老鼠到過街老鼠:厭惡動物的地位應該/能夠被翻轉嗎? 

【第三題】微侵犯
被「雙重消音」的,豬的一生 
回應篇:牠不笨,牠有話說:豬不是一塊漸漸長大的肉

【第四題】虛擬動物
數位時代的人與(虛擬)動物關係 
回應篇:虛擬/擬人化的生命與哀悼的倫理 

【第五題】可愛動物
「可愛動物保護主義」的迷思 
回應篇:(不)愛的距離:被淨化的「可愛」 

【第六題】同伴動物
放手的艱難:同伴動物的安樂死課題 
回應篇:相信牠們會懂 

第二部/生命教育 

【第七題】動物園
在(後?)疫情時代思考動物園 
回應篇:(水族)動物不是奇觀:從「花園鰻視訊會」談起 

【第八題】動物標本
標本藝術的動物倫理意義/爭議 
回應篇:標本裡,生命記憶纏繞 

【第九題】動物玩笑
沒有「人」因此受到傷害的動物玩笑 
回應篇:找出謔而不虐的那條線 

【第十題】外來種
是最後一根稻草,還是整綑稻草?談外來入侵種
回應篇:回歸「人的問題」思考外來種爭議 

【第十一題】飲食文化
不是人的睿智,而是人的歷史 
回應篇:人類的文化 動物的惡夢 

【第十二題】動物影像
不能承受之重?談殘酷動物影像 
回應篇:我們永遠到得太晚

END
為動物尋找寫作蜜源的人──宗慧與宗潔的對談側記/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