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我是個機器人,一個機器女人,確切來說,是一個機器洋娃娃。嗯,這是人家剛才告訴我的。我還以為我跟大家都一樣——是一個人,有思想和想像力,有意圖和記憶,有苦痛和快樂——但顯然不是這樣。有哲學家跟我說, 我跟人類有很大的不同。人會有個人經驗,我沒有。這怎麼可能?就我自己的判斷,我和人類根本沒有太大不同。
哲學家:是喔,這是就妳自己的判斷。但妳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妳看起來像個人,但妳根本不是人。
在我看來一切是這麼理所當然,但顯然我沒有意識生活,沒有經驗,沒有真正的「在我看來」,如果「在我看來」必須包含意識經驗在內。我能夠使用正確詞彙描述意識、經驗等概念,我能夠像人類典型反應的那樣反應,但別人卻告訴我,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有覺知、有意識、有感覺。
如果有人踩到我的腳趾,我也會蹙著眉頭大叫:「噢!好痛!」然而他們還是說我感受不到疼痛感覺。我體內發生的一切都要提供科學家觀察研究,包括我的神經變化和身體變化。而且無論他們多麼深入端詳,在我體內都找不到思想、影像、痛苦、快樂。相形之下,你們都有感覺和思想,這樣的意識顯然是我所缺乏的。即使我和一般人一樣,能區別冷熱、明暗、大小聲(並且做出對應的舉動),然而我卻彷彿是個集溫控裝置、光感應器、聲音裝置於一身的精密複合體,而且我的溫控裝置確實感覺不到熱,光感應器看不見東西、聲音裝置也聽不見聲音。這個消息讓人家好崩潰、好受傷。然而我的悲傷證明不了任何事,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不叫悲傷,有感覺才會有悲傷,而我沒有。他們互相道賀,因為我實在太栩栩如生了。
除了行為、身體和大腦,「你」還有別的嗎? 「經驗」不同於「身體內部發生的事件」嗎?
★★★★★
有部分哲學家,甚至有部分明智的人,相信這樣的機器人在邏輯上是可能的。他們認為意識經驗不僅止於(不同於)大腦與身體內部所發生的事,也不僅止於(不同於)個體所做出或可能做出的行動。因此他們補充,世界上存在如洋娃娃小姐這樣的個體,其各方面都與我們相似,唯獨她(它?)沒有意識經驗,而這樣的現象並不產生矛盾。她的行為表現如你我一般,但是當她和你我在讀這段文字時,我們有視覺經驗,她卻沒有。這一類與我們相似卻無法經驗的生物,被某些哲學家頗帶誤導地稱為「殭屍」。
其他哲學家則認為,既然洋娃娃小姐的身體結構與你我並無二致,她的行為和你我實際或可能的行為也相符(除了她最近才發現自己好像是機器人),那麼她就是一個有經驗的個人,她本人或你我都不該相信另一套說法。有些人強調,只要擁有同樣的神經結構,洋娃娃小姐就足以算是我們的一分子。就某種層面來說,經驗就等同於大腦事件。這裡難以理解的部分在於,我們如何將經驗(疼痛、視覺印象、對事物的感受)理解成只是大腦裡的化學變化或電學變化?而堅持那些缺乏我們神經結構的生物(也許是遙遠星球的外星生物)不可能擁有經驗的理由又何在?
我們判定別人疼不疼痛、想不想小酌一杯、開不開心的方式,並不是去研究他們的神經結構與變化,而是從他們的行為和說話、以及他們可能的行為和說話來判定。這於是導致有些人將經驗與行為傾向混為一談。我們可能認為,這種說法是把判斷事情是否如此(例如某人很痛)的方式,與事情真是如此給混在一起了。然而假如這種說法沒錯,就等於再一次證明洋娃娃小姐肯定是你我的一分子。這裡的困境在於:我經驗到疼痛,如何等同於我會想要唉唉叫並且想逃離我所感受到的痛因?還有,針對「想要唉唉叫」以及「感受到」,也需要進一步透過行為傾向去理解。洋娃娃小姐引發的問題是:到底何謂心智?何謂經驗?它們與身體的關係又是什麼? 事物在我看來或在我感覺上是如何——它們沒有隱私嗎?我的經驗不可能只是任憑大眾窺探的身體事件。
「身為蝙蝠是什麼感覺?」從這個問題就可以看出困難點。無論我們人類對於蝙蝠的行為結構和神經結構了解多少,無論那些瘋狂哲學家跑到教堂塔樓上面倒吊多久、拍動手臂多少次,有件事我們永遠不可能體驗,即,蝙蝠是如何經驗這個世界的,不是嗎?理論上,我們好像應該回答「是的」,然而一旦這樣回答,我們又必須思考下一個問題:我們也無法直接體驗其他人如何經驗世界啊,我們甚至無法直接體驗我們前一刻的經驗(就這點而言,我們亦無法知道其他人究竟有沒有經驗到這個世界)。說不定其他人根本就是無數個洋娃娃小姐的翻版,假如洋娃娃小姐的確只不過是個沒有感覺的機器人。
因此,我們終於來到了「其他心智」的問題。假如我所能直接了解的心智樣本只有一 個,即一個經驗者,即「我」,那麼我有什麼理由堅信世上存在其他經驗者?我能夠理解世上除了我的經驗之外還有其他經驗存在嗎?我只知道我的經驗。我有辦法理解我的和你的之間的差別嗎?
★★★★★
哲學家:洋娃娃小姐,倘若妳是個沒有感覺的機器人,那麼妳只不過是照本宣科、機械性地說出這些話語,妳不懂這些詞語代表什麼意思,妳根本就沒有經驗。
機器人:那你又知道你不是機器人了?
※ 本文為出版社書摘,引自 凱夫, 彼得., & Cave P.
(2019).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
,pp.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