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協助參賽者思考「認同」相關的哲學議題,哲學新媒體邀請到三位哲學人,在 7/4、7/15,以及 7/29 晚間八點到十點,分別就以下主題進行講座:
歡迎有興趣的青少年踴躍參加講座,與哲學新媒體一起深究「認同」的概念!
▷ 地點:線上進行。報名成功者將收到 Google Meet 線上會議連結,於活動時間在網路會議室中進行討論。
▷ 報名:活動通線上報名
▷ 費用:活動免費 / 感謝文化部補助部份經費
個人對自我的認知與理解,像是:「我是女人、但我住在男人的身體裡」、「我是21世紀新好男人」、「我魯凱族」、「挖洗呆灣郎」、「我媽是外籍配偶」…等,對個人的自我的定位、瞭解、還有價值判斷,都會有很重大的影響。這些個人對自身價值的理解與想像,在法律或道德上,應該受到什麼樣的保護?而在他人身上,又會產生哪些義務呢?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好好地尊重他人的自我認同?是不是他/她說他/她是什麼,我們都應該全盤接受?
「我是誰?」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探尋的大哉問,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究會找出「自己」的答案。然而,比起肉眼便可判斷出眼前的事物有何差別,人至少還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看到自己,並發現與他者不同之處。因此,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或許會說,核心關鍵是要先釐清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與世界、理解自我,進而形塑出身份認同。因為,人類世界的本質是多元且彼此交織的,每一個「我」的故事中,總少不了「我們」的存在。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得透過接觸不同的人,在一次次地與人交談互動之中,「我」才能逐漸茁壯。同時,透過言談互動,每個人不只能理解「我」、發現自身的獨特性,還能在與他者連結、衝突之中,找到「我們」的歸屬。
富蘭克福在《愛的理由》這本書最後一部,說明及分析什麼是愛自己。他提出「全心全意的」(wholehearted)這個概念來定義愛自己。他說,全心全意的人完全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關心什麼,對於自己內心任何傾向或愛好的衝突,他不會懷疑或保留自己有什麼立場,也因此,對於決定其最終目的的意志結構的認同,他既不會感到受抑制,也不會感到受侷限。這種全心全意的認同,意味著他對自己的態度沒有矛盾。而這種全心全意的狀態就是愛自己。
在富蘭克福對於「全心全意」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自我認同的角色,也就是,個人自我認同在愛自己中的角色。這場講座,我們將從富蘭克福的自愛概念,談個人自我認同與愛自己的關係。